中南民族大學:暑期家訪溫暖前行

“老師,你們大老遠來我家,真的讓我太感動了!”“我從未想過能在家裡見到孩子的大學老師。”這是家訪工作組每到一戶學生家庭時,聽到學生和家長說得最多的感慨之語。
為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提升家校協同育人效能。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中南民族大學精心組織開展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家校社協同共育時代新人”暑期家訪活動。該校領導劉義、李紅燕、三郎扎西、蔡瓊分別帶隊,前往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四個地區實地家訪,走訪了30戶學生家庭,總行程近23000公裡,發放慰問金近30000元。
精心謀劃,家訪有“精度”。“這份禮物太珍貴了,老師們的到來讓我感受到了學校的用心。”今年剛被中南民大錄取的小波(化名)激動地說道。該校校長劉義帶隊的新疆家訪工作組為該校今年錄取的首位喀什學子小波送去了錄取通知書,為他佩戴校徽,並送上學習資料及學校文創大禮包。小波及其家人看到錄取通知書后激動不已,劉義和他們深入交流,鼓勵小波提高適應能力,與同學們共同成長。家訪過程中,了解學生家庭及當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開展情況也是重要內容之一。在每一個受訪家庭,家訪工作組都會詢問學生父母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了解情況。計算機科學學院的建軍(化名)的爺爺是一位老黨員,提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他滔滔不絕地講述了自己與各民族同胞共同參與家鄉建設的經歷。家訪組鼓勵建軍以長輩為榜樣,樹立更高人生目標,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范。
真情溝通,共育有“溫度”。在家訪過程中,許多家長表達了對孩子的牽挂:“家離學校路途遙遠,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心裡總是放心不下。”劉義表示:“請家長放心、安心!學校開展家訪工作,就是要了解學生成長的環境和現實需求,從而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公平性,健全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該校電信學院的浩軍(化名)出現學業紅色預警現象,蔡瓊和工作組決定通過暑期家訪全面了解他的情況。交談中,浩軍情緒低落,蔡瓊溫柔又堅定地鼓勵他挺直身板,正視自己的問題。蔡瓊結合自身經歷給浩軍講解了成長的三個階段,鼓勵他與老師們一起解決問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家訪時,工作組深入了解家長和學生的需求,老師們暖心講解,家長們悉心傾聽,讓家校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把關懷和溫暖送到學生身邊。學生、家長和工作組老師們促膝長談,交流中充滿了濃濃的情誼。
全力解難,聯動有“效度”。“近期學習狀態如何?對未來有何規劃?是打算升學還是就業?有沒有需要學校幫忙解決的困難?”在家訪家庭中,家訪工作組最關心的始終是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問題。針對有學業困難的學生,輔導員向家長詳細介紹了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家訪組老師結合自身經驗和成長經歷,為學生講授學習方法,向學生家長介紹學業幫扶政策、課程輔導和導生團隊“一對一”幫扶方案,讓學生和家長吃下“定心丸”。當工作組走進生科學院一位受訪學生家中時,學生開心地表示自己對身邊事物充滿興趣,但在英語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李紅燕了解情況后,認真地為她分析英語學科的特點,從大學的教學模式出發,與學生探討行之有效的學習途徑,並鼓勵她克服困難,不斷進步。計算機科學學院的貴學(化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父母身體不好,還有弟弟妹妹在讀高中。家訪老師被貴學堅韌不拔的精神所感動,現場為他聯系申請了專項助學金,兩位老師還以個人名義為他送去鼓勵金。三郎扎西表示,家校聯合要有情懷,參與家訪的每位教師要與受訪學生的輔導員及時共享信息,為下一步更有針對性地制定幫扶措施打好基礎,也為增強“三全育人”實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據悉,除校領導帶隊實地走訪外,該校各二級學院也同步開展了實地家訪、在線家訪、書信家訪等多種形式的家訪,精准掌握學生家庭情況和思想、生活狀況,切實把解決學生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以“訪”潤心,攜“情”奔赴,與“家”共振,打通教育管理服務“最后一公裡”,推進家校協同育人,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蔡趙冠宇、盧嵐)
(責編:周倩文、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