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進一步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以改革成果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羅錦銀
2024年10月14日13:29 |
小字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時代號角,湖北省十二屆七次全會也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作出系統部署。武漢紡織大學使命在肩、責任重大,以“國內一流學科”建設為引領,錘煉“鐵肩膀”、勇挑“千斤擔”,不斷提升辦學層次、提高辦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以進取之心、奮斗之姿、實干之為,推動學校高質量教育教學、高水平科學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高效能體制機制改革,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湖北省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真正轉化為推動學校改革發展、加快“雙一流”建設的實踐成效,作出不負時代、不負歷史、不負人民的嶄新業績。

一、搞清楚“為什麼干”,以“講學研討”常態化工作機制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改革”一詞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中被反復提及50余次,昭示了我們黨一以貫之深化改革的堅定決心。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改革”,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必須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黨的中心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改革已經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從最初的探索,到如今的系統集成,展現了其不斷深化的趨勢與活力。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深刻闡釋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圍繞“七個聚焦”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突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國家各項事業進一步全面深入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武漢紡織大學深入學習領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深刻把握湖北省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的到二〇二九年基本實現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五個功能定位”的目標,迅速出台《武漢紡織大學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工作方案》,健全“六講六進”全覆蓋宣講機制,推動全校興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熱潮﹔完善黨委中心組專題讀書班學習機制,堅持個人自學、專家導學、干部領學、集體研學的“四學”聯動學習機制,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確保規定動作做到位,自選動作有特色﹔構建“我的大學發展觀”研討機制,從思考、調研和發展三個階段,把學校的改革事業擺進黨和國家全面深化改革事業的全局中進行研究梳理,以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導向,找准學校的角色定位和使命任務,以更強的戰略主動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省十二屆七次全會的任務上來,培育和發展符合學校實際的新質生產力,為學校高質量發展賦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二、搞清楚“干什麼”,以增強“鏈創”能力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湖北省十二屆七次全會都對“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作了系統部署。湖北作為科教大省和人才大省,必須充分發揮其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注重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作用,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協同創新機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王忠林省長強調要聚焦重點產業“建鏈”,依托龍頭企業“延鏈”,對接綜合平台“入鏈”,圍繞戰略備份“固鏈”,用好“三鏈”機制“強鏈”,引導各類企業“用鏈”。

武漢紡織大學作為“51020”現代產業集群“現代紡織產業鏈”的鏈創機構,一直致力於為鏈主企業提供關鍵科技支撐,致力於服務湖北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到2025年,全省規上紡織服裝企業營業收入達到5000億元”這一目標指引下,武漢紡織大學全力以赴,積極發揮獨具特色的“鏈創”功能。近年來,學校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多個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形成了以紡織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優勢學科為龍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體系,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現擁有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台和創新團隊,在紡織新材料、綠色紡織、智能制造等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為紡織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學校還將進一步深度融入湖北省現代紡織產業鏈的建設中,在完善“本-碩-博”人才培養鏈條、強化現代紡織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進程中展現更多的紡大作為。

三、搞清楚“怎麼干”,以推進專業“改造”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去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今年3月,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本科專業調整,涉及專業布點多達3389個。高校作為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必須主動作為、接續奮斗,加快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環境變化的學科專業調整機制,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服務黨和國家的發展大局。

近年來,學校持續深化“現代紡織、大紡織、超紡織”辦學思路,堅持“專業融入產業鏈,產業哺育專業群”,圍繞經濟社會需求,聚焦“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加強學科群建設,完善學科專業調整機制,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強化課程建設,創新工作機制,深化產學研用一體化,加快推進專業“改造”。在繼續做大做強以化學學科為基礎的傳統優勢學科的同時,創新增設了電子信息工程智能穿戴及智慧診療方向,大力發展生物醫藥、微電子等新興學科,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增加以物理為基礎、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招生計劃,減少經管、人文、藝術類專業的招生計劃,推動理工類專業佔比向著70%的目標邁進,更好地服務地方行業發展,努力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緊缺急需的新質人才。(作者系武漢紡織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責編:郭婷婷、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楚劇,越“潮”越有“戲”(藝近人和)
  2017年,余維剛赴國外參加文化交流演出活動,演出《秦瓊觀陣》后與小觀眾互動。 田豆豆供圖核心閱讀武漢楚劇院每10年一輪,招收一批“新苗”作為后備人才培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