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讓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我是黨員,我在崗位”)

本報記者 吳 勇
2024年11月12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李恆彪(左)向景區入駐商戶了解經營中遇到的難題。
  孟和朝魯攝

  “我是村干部,我是黨員,我必須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干起來。”

  

  “左邊是我們的文旅產業園區,那兒是商業街,超市、飯館、小吃都有。我們村發展主要就靠‘生態+文旅’,目前全村村民利用集體搭建的生態文化旅游平台總創收就超過3億元,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元。”說話的人面容黝黑、身材魁梧,聲音低沉卻有力。他就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惱包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恆彪。他向記者介紹著這座村子的發展,言語之間能夠感受到他對惱包村的深情,以及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惱包”一詞源自蒙語“敖包”的音譯,意思為“石頭堆積的小山”。由於土壤貧瘠、地勢低窪,曾經的惱包村村民單靠農業難以為繼,不少人隻能外出務工、另謀出路。

  李恆彪也是早年外出務工的村民之一。他賣過水果、干過工程,跑過運輸、搞過商貿。李恆彪一邊回憶一邊說:“在外打拼那些年,家鄉給我很多幫助。做人不能忘本。咱自己富了不能看著大家還過苦日子。”

  帶著對家鄉的牽挂,李恆彪2009年回村擔任村委會主任。水電改造、鋪路修房、建校助學……惱包村的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然而,2012年的一場山洪沖垮了惱包村。

  “那個時候,我也很難過。但是,我是村干部,我是黨員,我必須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干起來。我告訴大家,這是災難,也是機遇,一個再造新村的機遇。既然現在的惱包村因地勢低窪飽受水害之苦,修補舊村又困難重重,那麼不如另起爐灶重建家園。”李恆彪說。

  那一年,他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任。他向村民承諾:“一定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李恆彪經過摸底調研和考察學習,強烈意識到,必須扭轉思路開拓創新,要立足自身優勢,結合村庄實際,因地制宜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一要“揚長”,惱包村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北部,距離市區20公裡,區位優勢明顯﹔二要“避短”,村內貧瘠的土地多為撂荒廢棄地。“我們應走綠色生態、環境治理的路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我見過江南水鄉的美景,也想把惱包村打造成塞北江南。”李恆彪說。

  從規劃設計、招商引資到項目落地、開工建設,惱包村發展的每一步,李恆彪都參與其中並投入了大量精力。

  如今,走在村裡,精品民宿、民俗大集、游客休閑娛樂中心、美食一條街等各具特色,更有湖光山色、小橋流水、綠樹成蔭的江南園林景致,吸引許多游客打卡拍照。文旅產業的發展不僅壯大村集體經濟,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6000多個就業崗位。

  范玲萍是惱包村文旅產業發展的受益者。2020年,她和丈夫結束異鄉打工生活,回到家鄉開了一家超市。

  “以前在外打工,我倆每年最多掙個七八萬元,現在回家鄉工作,年收入增長了幾倍。”范玲萍說,“現在家門口有活干、有錢掙,不少村民都願意回到村裡,為家鄉的發展出一份力。”

  隨著文旅產業的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壯大,惱包村的人居環境、生活保障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在住宅區,醫療衛生室、便民超市、物業管理中心、供熱站、健身廣場等設施配套齊全。村兩委還將集體經濟收入惠及村民,為老弱病殘和老黨員發放慰問金,為考上大學的學生提供助學補助,為村民辦理了農村養老保險。

  “今天的成果是明天的起點。”如今,58歲的李恆彪又開始琢磨在提升鄉風文明上下功夫。“村裡的光景好了,村民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更高了。這就是我不懈奮斗的動力。我有決心帶領大家加油干,讓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2日 19 版)

(責編:王郭驥、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讓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我是黨員,我在崗位”)
  圖為李恆彪(左)向景區入駐商戶了解經營中遇到的難題。 孟和朝魯攝“我是村干部,我是黨員,我必須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干起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