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以創新開掘故事的“富礦”(金台隨筆)

霍旻含
2024年12月02日08: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為講好故事注入無限可能,讓受眾擁有更多可聽、可觀、可觸、可感、可知的深度體驗

  

  提起都江堰,大家或許都不陌生。但若要講清楚都江堰的設計原理,講清楚魚嘴、飛沙堰、寶瓶口怎麼工作,怕是叫不少人犯難。

  近期,有博主利用一款模擬游戲,還原岷江的地形構造,重現都江堰的修建過程和其中“玄機”。借助游戲的三維建模技術與互動機制,短短193秒的視頻,對“四六分水”“深淘灘、低作堰”等設計理念一一進行演示,讓網友直呼:“老祖宗的智慧終於看懂了!”

  實際上,無論科學道理還是人文知識,人們有時“耳熟”卻不一定“能詳”。做科普、搞講解、進行國際傳播……都離不開講好故事。那些人們一知半解的內容,如同一座座待採的“富礦”。換一種方式“挖掘”,往往就能展現被遮蓋的光彩。從這個角度看,都江堰視頻的走紅帶來幾點啟示。

  講好故事,首先要“善借力”,打破方式載體的局限。就像都江堰的工作原理,聽了許多詳細的文字講解,看了不少精准的圖示說明,甚至到現場去親身感受,理解效果或許都趕不上跟著博主到游戲裡“當一回李冰”。登高而招則見者遠,順風而呼則聞者彰。隻有做到“善假於物”,充分發揮各種工具、載體的作用,講起故事來才能事半功倍。

  當前,技術的飛躍極大豐富了講故事的載體。人們認知事物,可以不再受諸多條件的約束,甚至可以上天入地、自由“變身”、穿越時空。比如,有創作者利用高速微距攝影技術,將一滴水放大1000倍,讓人們親眼見証浮游生物的生殖、捕食和死亡﹔有研究者使用3D打印技術,復刻出在河南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賈湖骨笛”,當一首高亢的樂曲被吹響,人們得以親耳聆聽數千年前祖先奏出過的樂音……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為講好故事注入無限可能,讓受眾擁有更多可聽、可觀、可觸、可感、可知的深度體驗。

  創新故事講法,還要“接地氣”。都江堰視頻利用口語化的表達,其中不時穿插小動畫、表情包,成功拉近了受眾與專業知識之間的距離。由此看來,要想真正把一個工程、一個成語、一個概念、一段歷史的意涵講深講透,一個重要前提是根據受眾的特點“量體裁衣”,在表達方式上多用巧思。

  試想,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將嚴肅的物理知識,轉化為“奧特曼能否平息台風”“把變色龍眼睛蒙上它還能不能變色”等有趣問題,怎能不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學習?當視頻博主將美食作為人文歷史科普的“引子”,從取名嬗變、口味改良中抽絲剝繭,展現社會變遷,有料有趣有深度的“知識大餐”很難被美食和歷史愛好者忽視。“地氣”連著的是“人氣”。堅持“用戶思維”,用貼近受眾的方式講故事,干貨滿滿且淺顯易懂,這樣的內容不愁沒有觀眾。

  “善借力”“接地氣”,本質都是一種創新思維。受眾變了,受眾理解、接受知識的渠道變了,決定了講故事的方式也要發生改變。無論是從看似平平無奇的日常事物中敏銳發現潛在需求,還是緊跟科技趨勢、需求變化推出讓受眾一目了然、入腦入心的內容產品,都在呼喚著推陳出新、創新創造。

  今天,我們講述的內容空前多元,但講好故事的門道彼此相通,講好故事的探索永無止境。轉變視角,用好創新方法論,用心開掘故事的“富礦”,無論是無盡的遠方還是身邊日用而不覺的概念、觀念,都能擁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02日 606512 版)

(責編:周倩文、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