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筑牢生態安全底線 確保一江清水東流
湖北千湖璀璨、濕地縱橫,境內長江干線長達1061千米,約佔長江干流總長度的六分之一。作為三峽工程庫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所在地,湖北省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國家重要態屏障。
保護長江,既是湖北的歷史責任,也是綠色發展的時代旋律。近年來,湖北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治理能力,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嚴守紅線織綠網
生態保護紅線是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繼“18億畝耕地紅線”后,另一條被提到國家層面的“生命線”。
湖北省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3.73萬平方公裡,其中,飲用水水源地328個、212平方公裡﹔重要濕地12個、734平方公裡。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后,湖北自然資源部門將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形成坐標統一、邊界清晰、上下傳導的空間底版,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管控的重要依據和生態環境監督的重要內容。
2023年,湖北省編制出台全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作為建設全國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行動綱領,明確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生態安全底線,要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
“對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的管理。”湖北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以及確實無法避讓的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針對涉及飲用水水源地、重要濕地等生態保護紅線的項目,不僅要嚴格論証,還要採取科學的保護措施,盡量將項目實施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湖北編制全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組織市(州)及有條件的縣(市、區)編制本級規劃,形成省—市—縣三級生態修復規劃體系,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生態修復展新顏
湖北長江三峽地區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2018年,“湖北省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入選國家“十三五”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
工程實施范圍覆蓋湖北省宜昌市沿江8個縣(市、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和荊州市鬆滋市,總面積1.47萬平方千米。
空間布局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系統實施的重要環節。工程以長江干流為軸,按照“一江、兩廊、三區、多源”的生態保護修復總體布局,依托長江干流及黃柏河、聯棚河、清江、金湖等重點流域,劃定生態保護修復片區。以片區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導向,布設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等63個工程項目建設。
試點改變過去單一治山、單一治水的傳統模式,統籌自然生態各要素,打通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實行一體化治理。
工程試點於2023年10月通過省級整體驗收評估。三峽地區昔日“化工圍江”,而今“江豚逐浪”,“天藍、水清、岸綠”的生態保護修復目標如期實現。
放眼荊楚大地,三峽地區、長江荊江段2個重大山水項目,湖北“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秦巴山東段—漢江流域、漢江中游水源涵養區2個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等國家重大生態修復項目總投資近200億元,湖北成為實施國家級生態修復工程最多的省份之一。
礦山復綠煥生機
武漢市江夏區靈山,宛如一幅靜謐而壯美的畫卷。碧波蕩漾的人工湖,映照著藍天白雲,與四周的植被相映成趣,昔日的荒涼之地,如今已被賦予了新生。
過去的幾十年,在發展礦業經濟的大背景下,由於長年開山採石,靈山方圓6平方千米內山體塌滑、危岩聳立、礦坑深陷、水土流失,採礦廢料和棄渣隨處可見,土地植被嚴重破壞。
彼時的靈山塵土飛揚、寸草不生,淪為一座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
2018年,當地啟動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項目,實施危岩清除、山體錨固、削坡整形、喬灌移種等工程,還綠水青山本來面貌。如今,廢棄礦山已變身生態文化旅游區,成了集休閑度假、科普教育、農業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旅游綜合體。
從“滿目瘡痍”到“一眼盡綠”,背后彰顯的是湖北不斷推進礦山生態治理的決心和魄力。
2022年,根據自然資源部下達湖北省“十四五”期間3200公頃歷史遺留礦山修復治理任務,目前完成修復面積2672.3公頃,工作進度達到83.51%,修復面積和工作進度分別超過預期目標386.05公頃和12.06個百分點。
今年9月,湖北省自然資源廳、湖北省財政廳聯合印發了《湖北省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清零”行動實施方案》,對全省尚未核准銷號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進行分解鎖定,力爭通過3年時間,在全國率先實現生態修復存量任務“清零”。
作為長江大保護的“立規之地”,湖北以綠色低碳發展為基線,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努力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中國式現代化在荊楚大地展現出充滿生機、綠意盎然、流金淌銀的生態畫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