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強化硬聯通 “智”造新裡程
1月22日,不少人開啟“春節模式”踏上返鄉旅途,而在湖北鄂州花湖機場高速公路二期工程臨空經濟區互通主線橋施工現場,工人正操作機械設備,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鄂州花湖機場高速公路二期工程臨空經濟區互通主線橋施工現場,架橋機正在落梁。人民網記者 周恬攝
喂梁、吊梁、移梁、落梁……不到20分鐘,漆成橙紅色的架橋機就將一片重約110噸的箱梁穩穩架在了橋墩上。
“目前,全線進場了5台架橋機,計劃春節前再進1台。”在一旁巡視架設箱梁作業的湖北交投建設集團鄂州花湖機場高速公路二期工程項目總工劉昆明介紹,“項目預計2025年底建成通車,工期緊,任務重,我們春節不停工,就在項目部過年了。”
鄂州花湖機場高速二期項目全長約36公裡,是鄂州花湖機場快速集疏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后對打造國際綜合交通和物流樞紐,推動臨空經濟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車后黃石大冶至鄂州花湖機場車程將由1小時縮短至15分鐘左右。
向“新”向“綠”是項目建設的追求,智慧生產融入施工各個環節。
“就拿剛剛架設的梁片來說,它是從智慧梁場裡生產出來的。”劉昆明告訴記者,項目建造了一座標准化智慧梁場,承擔3300片預制箱梁的生產任務。
鄂州花湖機場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智慧梁場的無線移動台車。人民網記者 周恬攝
跟隨劉昆明的腳步,記者來到了這座佔地面積約170畝的智慧梁場。隻見原材料堆放區、半成品加工區、鋼筋綁扎區、內模拼裝區、混凝土澆筑區、智能蒸養區、智能噴淋區、張拉壓漿區、存梁區等工區依次排開。
“工人隻需用遙控器操作無線移動台座,就可以完成預制梁片生產的多道工序,實現生產線流水作業。”劉昆明指著一台移動台座向記者介紹,“依托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10條數智一體化生產線不僅保障了梁片的品質,大幅度縮短制梁工期,還減少了20%的人工投入,生產效率提高1倍。”
成品梁還需要檢測合格才能運往架設施工現場。如何檢測?“我們將試驗室搬進了項目部。”劉昆明說。
走出智慧梁場,步入工地試驗室,記者看到一台AGV搬運機器人沿著特定的軌道,將一個個帶有二維碼和芯片的立方體混凝土試件存放至恆溫恆濕的養護室,待養護滿28天后再由機器人搬到傳輸帶,運到隔壁的檢測室。
鄂州花湖機場高速公路二期工程試驗室的機械臂將試件放入壓力機檢測。人民網記者 周恬攝
在檢測室,一台白色機械臂空中飛舞,抓起養護好的試件,掃描二維碼並測量其尺寸,再將試件送入壓力機進行試驗,檢測強度是否符合設計規范要求,一組試件抗壓結束后,殘樣通過傳輸帶運送至室外。
“一個試件約8公斤,3個為一組,養護室可存放864組。如果靠人工搬運、養護、檢測,那勢必累得腰酸背痛。”劉昆明表示,“有了試驗室的智能養護及檢測一體化裝備,可以節約2/3的人力成本,減少人工因素對試驗過程和結果的影響,確保試驗結果公平可靠。”
除了智慧梁場、工地試驗室,項目還首次引進小型預制構件全自動生產線,用於路基、橋梁防護工程的六棱塊和水溝蓋板等小型預制件的預制,每日預制實心六棱塊可達6000塊,效率提高5倍。
“有數智化的加持,還有幾百名建設者的堅守,我相信項目建設一定會穩步推進,順順利利。”劉昆明堅定地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