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戲積極探索演出形式,展示非遺魅力
沉浸式演繹 請觀眾“入戲”(感知文化裡的中國)

![]() |
圖①:國風環境式新編楚劇《又從西廂過》劇照。 |
湖北省武漢楚劇院創排《又從西廂過》
晴川閣前,和“張生鶯鶯”互動
本報記者 田豆豆
節奏慢?聽不懂?太老套?不存在的。夜幕降臨,湖北武漢晴川閣景區的一場楚劇表演,引得市民游客笑聲掌聲不斷,一些開場前還在刷手機的年輕觀眾,不到5分鐘就津津有味地沉浸在劇情中。
這出戲是武漢楚劇院的國風環境式新編楚劇《又從西廂過》。“這是我第一次看楚劇,沒想到楚劇這麼有趣!”來自河南的游客張女士說。演出中,她還主動舉手“入戲”,為主角張生和崔鶯鶯的婚禮獻上才藝表演。
《又從西廂過》編創的故事可看作《西廂記》“后記”,展現的是張生和崔鶯鶯婚后的日常生活。去年首演以來,該劇小劇場版演出獲得好評。今年春節前后,該劇再次改編后進駐武漢地標晴川閣景區進行實景演出。
《又從西廂過》晴川閣實景版在劇中增加了一名丑角扮演的打更人角色,通過他的串場解說,不少過渡性情節被壓縮成一句話,角色的身份、心情等也由他解說清楚。武漢楚劇院黨委書記韓笑介紹,楚劇念白一般用武漢方言,但在此劇中,除主角外,配角特地改說“漢普”,也就是帶有武漢口音的普通話,既保留了武漢方言獨特的幽默感,又讓觀眾更易聽懂。
更大的創新在於演員與觀眾的頻繁互動。大約每10分鐘便有一次邀請觀眾“入戲”的情節。戲劇在張生和崔鶯鶯的婚禮中開場,打更人化身主持,請觀眾上台即興表演,為婚禮助興。張生在石磨倒地后,便從觀眾中尋找幫手:“有沒有哪位壯士能搭把手,幫小生把它抬起來?”被選中的觀眾上台后“渾身是戲”,抬起泡沫塑料做的石磨卻好像真有數百斤重,逗得其他觀眾哈哈大笑。
“楚劇本身的特點就是接地氣,活潑、詼諧,實景演出中,我們更是充分發揮這些特點。”武漢楚劇院青年演出團團長、《又從西廂過》導演余維剛說,楚劇的詼諧和戲曲本身的唱念做打相得益彰。武丑將插科打諢與武戲表演融為一體,小旦們爽朗活潑,將花槍舞得虎虎生風,引來陣陣喝彩。
《又從西廂過》排演過多個版本,均由20多歲的青年演員擔綱主演。“實景演出要與觀眾互動交流,對我們的臨場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剛開始我很緊張,但現在已經逐漸適應,在舞台上更加放鬆自如。”張生的扮演者、青年演員宋健說。
晴川閣是武漢著名景點。今年以來,許多來到武漢的游客在這裡邂逅《又從西廂過》。“戲曲是傳統的,但戲曲所表達的情感可以跨越時空。希望這出戲能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真正拉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觀眾的距離。”余維剛說。
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改編傳統劇目
余慶樓裡,與“陳三五娘”同游
本報記者 施 鈺
背著書包、拖著行李箱,來自廣東潮州的游客黃先生和朋友匆匆趕到福建泉州洛陽橋畔的余慶樓門口,他們准備在這裡體驗梨園戲《陳三五娘》沉浸式互動演繹。
“看了不少梨園戲,這種沉浸式演出還是第一次看。”還未到演出時間,就有不少像黃先生一樣的年輕觀眾站在余慶樓前等待開場。
“梨園戲需要年輕觀眾。我們想打破傳統舞台的‘框’,在更貼近觀眾的環境中,為觀眾創造一種全新的體驗。”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導演曾龍從2016年開始探索梨園戲在新空間內的演繹方式,努力讓傳統梨園戲走進更多年輕人的視野。
《陳三五娘》是梨園戲經典劇目,講述了福建泉州的陳三與廣東潮州的五娘在元宵節邂逅,歷經波折最終喜結連理的愛情故事。這一民間傳說在粵東、閩南地區廣為流傳。改編如何既引起年輕人看戲的興趣,又不至於讓老戲迷覺得陌生?
曾龍介紹,編劇提取了《陳三五娘》中最為精華的7個表演場景,保留了劇目的核心表達與原汁原味的傳統形態。同時,在演出空間布局、結構形式、時長安排上作出相應改變,加入更多互動元素。為了便於更多觀眾理解,演出還加入3個引導人角色,用富有網感的語言介紹劇目背景、解說劇情發展。
自今年春節開始,每逢節假日,余慶樓裡都會上演《陳三五娘》沉浸式互動演繹。在樓前空地,觀眾們化身元宵燈會上的路人,見証陳三與五娘燈下邂逅的浪漫場景﹔二樓連廊上,觀眾擔當“助攻”,鼓勵五娘對陳三拋下荔枝手帕、傳達綿綿情意……樓內樓外、樓上樓下,1個小時的時間裡,觀眾跟隨演員的腳步穿行在古厝中,看戲人也成了戲中人。
“陳三五娘的故事我從小就聽說過,沒想到他們能把老劇目玩出新鮮感,這種實驗性演繹很有意思。”黃先生一邊欣賞,一邊舉起手機抓拍眼前的動人瞬間。
帶來新鮮感的還有年輕的演員。《陳三五娘》沉浸式互動演繹的戲曲演員都是05后。今年18歲的鄭怡萍扮演五娘一角,學習梨園戲7年,她第一次和觀眾離得這麼近。鄭怡萍說,為了把觀眾帶入戲中情境,她在表演中更注重細節展現,“要更生動飽滿地傳遞角色情緒”。
“我們一直堅持守正創新的理念。”曾龍說,近些年,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做了不少創新嘗試,單是《陳三五娘》這一個劇目,就推出了平行時空版、賽博朋克版、讀劇版、音樂會版等具有實驗性質的版本。“希望吸引更多人來了解梨園戲、愛上梨園戲,讓這一古老劇種持續煥發新活力”。
鏈接
楚劇
楚劇是清代形成於湖北孝感、黃陂一帶的地方戲,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1926年定名為楚劇,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楚劇題材廣泛、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厚,表演生動活潑、朴實逼真,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楚劇有板腔、小調、高腔三大聲腔,語言詼諧風趣、鮮活生動。代表劇目有《葛麻》《庵堂認母》《雙玉蟬》《瀟湘夜雨》等。
(湖北省武漢楚劇院提供)
梨園戲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福建泉州,距今已有約900年歷史。梨園戲分為“上路”“下南”“小梨園”三大流派。“上路”大多搬演“忠孝節義”題材,保留了《朱文》《王魁》等許多南戲古劇目﹔“下南”大多搬演民間故事,有《李亞仙》等傳統劇目﹔“小梨園”的“七子班”典雅精致,有《呂蒙正》等傳統劇目。梨園戲表演程式古朴獨特,保存許多唐宋古樂。2006年,梨園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提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1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