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農業保險為1.4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超5萬億元
農險保障網,織密織牢護春苗(春耕進行時)

![]() |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等 |
農民種糧能掙錢,糧食生產才有保障。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中,農業保險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
春耕時節,不少農技工作者、保險公司服務人員走入田間地頭,為農戶宣介農業保險、輔導田間管理、助力防災減損。近日,記者對他們和保險公司、業內專家進行採訪,看保險行業如何創新農險產品、優化服務方式,支持春耕生產。
——編 者
創新農險產品,擴大服務覆蓋面
“5萬元保險理賠款一到賬,我趕忙拿去買農資,補救凍害損失。”江蘇盱眙縣的農戶林師傅說,春耕期間,當地“倒春寒”,降溫厲害,影響小麥生長。保險公司得知情況,很快前來查勘定損、支付賠款,幫助他加緊恢復生產。
“這些年農險產品不斷豐富。除了保成本,還有‘新保險’幫我更好抗災減損。保障越來越足,我種起糧來更有底氣了。”林師傅說。
林師傅說的“新保險”,是人保財險江蘇省分公司推出的小麥節氣氣象指數保險。它結合節氣特點與農業生產規律,針對小寒到大寒期間的凍災、雨水到驚蟄期間的旱災、芒種時節小麥成熟時的雨災等災因,將鎮壓、施肥、灌溉、搶收等防災費用也納入保險保障范圍。
“該保險根據災害情況及時賠付,有利於幫助農戶抵御風險,很受農戶歡迎。”江蘇人保財險工作人員介紹,今年以來,小麥節氣氣象指數保險承保面積超700萬畝,已累計向約1.2萬戶種植戶賠付超5000萬元。
各地金融機構持續加大特色產品創新力度。安徽金融監管局推動保險機構創新茶葉低溫氣象指數保險、甘薯種植險、綠豆種植險等。河南金融監管局結合小麥全生命周期風險保障需求,指導保險公司推出收獲期降雨指數保險等,以“政策性保險+商業補充”模式構建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
專家表示,各地的氣象特征、主要風險等千差萬別,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是因地而異。保險行業加強與農業、氣象等部門的溝通合作,深入研究當地優勢作物風險情況,有針對性地創新農險產品和服務,有利於農險保障網進一步擴面、織密,更好保障農民收益,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同時,我國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不斷擴大,實現三大主糧保險全國覆蓋、大豆保險有序擴面。數據顯示,去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達1521億元,同比增長6%,為1.4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超5萬億元,承保的農產品品種不斷增加。
助力防災減損,支持農業再生產
“這次大風天氣預計風力強、時間長,要注意把壓膜繩壓緊,加固棚體兩側支柱,提前准備好應急修補材料。”春耕時節,多地出現強風天氣,北京發布近10年首個大風橙色預警。4月10日,在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的大棚種植戶劉先生提前做好了防災准備。
防重於賠、防災減損,在農險服務中日益重要。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4月18日發布《關於扎實做好2025年“三農”金融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勵保險公司積極開展災害預警和風險減量服務,參與災害救助和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高定損效率,鼓勵為受災主體提供合理預賠服務,及時支持減損減災和農業再生產。
近年來,保險業不斷增強農事服務能力,在四川射洪市,國壽財險聯合第三方科技公司,落地智慧農業風險防控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模型與衛星遙感聯動,實現天氣預測、溫度監測、濕度調控、土壤墒情分析、災害趨勢研判等功能。在陝西楊凌,大家財險協同開展高標准農田日常清淤疏浚、雜草清除和農田設施修復等,助力高標准農田建得牢、管得好、用得久。
“保險機構多措並舉改善經營和服務,各級地方政府合理安排、及時支付保費補貼,有關部門做好宣傳和組織工作,讓種糧大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規模經營農戶都能了解農險作用、積極投保。通過各方合力,努力實現農戶‘應保盡保’‘願保盡保’,更好發揮農業保險的減震器和穩定器功能。”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庹國柱說。
加強科技賦能,驗標承保更精准
起飛、定位、拍攝……在安徽舒城縣杭埠鎮,不一會兒工夫,國元農險舒城支公司的工作人員便用無人機,准確記錄下種糧大戶王大爺家的田塊輪廓、麥苗長勢、疏密程度等信息。王大爺一一確認投保面積、理賠標准等數據后,工作人員現場將信息上傳至系統,自動生成農險保單。
“現在投保方便多了,很快就能完成查驗出保單。我通過手機就能付保費,不用專程去銀行排隊。”王大爺說。
“科技賦能,既讓農戶享受到更便捷的投保體驗,也提高了我們的驗標精度與服務效率。”舒城支公司相關負責人尹宗林說,“以前要手持設備圍著地塊丈量,耗時費力,還容易有誤差。現在,在無人機拍攝的高清全景圖上,精准選定標的,設置好驗標軌道與拍攝數量,很快就能完成驗標。”
去年底,金融監管總局等部門發布《關於推進農業保險精准投保理賠等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鼓勵保險公司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進無人機、遙感、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應用,加快標准化建設,提升承保理賠真實性、准確性和及時性”。
在政策指引下,保險公司多措並舉提升農險承保效率和精准度。在黑龍江,平安產險依托智慧農業生態平台,努力實現各類農業地塊權屬清、種類清、底數清﹔在山東,泰山保險應用衛星遙感技術,自動獲取並計算作物實際種植面積與分布信息,建立承保標的空間數據庫,著力避免漏保、虛保等情況。
“春耕期間,農險投保需求量大。快速精准查驗農險標的,實現精准投保,有利於更好保護農戶權益。同時,這也有利於保險公司有效防控風險。”平安產險有關負責人說。
庹國柱認為,保險公司要通過加強科技投入、加大抽查驗標力度等方式,努力實現精准投保,滿足農戶合理投保需求。同時,有關部門要加強協同配合,完善耕地、林地等基礎數據與保險數據的印証對比機制,夯實精准投保理賠基礎。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3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