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人民健康

記者見面會現場。西西攝
5月9日,湖北舉行“一切為了人民健康”記者見面會,5位醫療領域代表用朴實的語言,詮釋了荊楚大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動實踐。
踐行醫者仁心
“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是醫務工作者的崇高職業精神。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湖北省醫師協會會長張定宇表示,這16字的職業精神貫穿在醫務工作者職業的始終。“生命的不可逆性與唯一性要求我們對每一個患者的生命狀態保持敬畏,需要我們保持終身學習的理念和能力。”
“白求恩獎章”獲得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夏家紅補充道,醫術要硬,醫德也至關重要,要把醫生的仁愛之心和溫暖傳遞給每一個患者。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黃岡市黃梅縣孔壟鎮邢圩村衛生室鄉村醫生邢錦輝認為,在農村行醫,不僅要考慮患者的病情,還要考慮患者的家庭。她曾為一名復雜慢性病患者調理3個月,還定期跟蹤隨訪,盡其所能給予一些生活上的幫助。
在“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工作者”“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獲得者、湖北省中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陸定波看來,醫生的天職是把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
“每一次與死神的較量,都是一場專業與信念的雙重淬煉。”在16年的急診與航空救援生涯裡,“中國好人”“中國好醫生 中國好護士”稱號獲得者、十堰市人民醫院航空救援科副主任護師郭文萍深有感觸。每一次成功救援,都是對“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理念最好的詮釋。
科技創新賦能
科技創新是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將科技創新與醫療臨床相結合,為生命健康筑牢防線。
2024年12月,張定宇受聘擔任湖北江夏實驗室主任。張定宇介紹,目前正努力把江夏實驗室打造成一個轉化平台,讓臨床醫務工作者把臨床問題、臨床思考以及解決方案帶到這個平台,與其他領域研究者交流碰撞,產出成果、更多地惠及患者。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應用創新,將其建成為高端人才集聚地、原始創新策源地、重大成果輸出地,為湖北建設成為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夏家紅表示,教授不僅僅是大夫,更是科技工作者。在完成常規治療的同時,更要肩負起突破“卡脖子”技術的使命,努力實現從0到1的科技攻關的跨越。協和醫院大血管外科團隊研發出的心臟“保鮮配方”,將供心冷缺血時間從4小時突破至6—8小時,相當於為患者搶回2.5個武漢到北京的航空救援時間,近十年成功挽救急危重症患者1205名。
陸定波認為,中西醫結合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一方面,運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科學技術,精准定位中藥有效成分,明確其作用靶點,為優化方劑提供科學依據,讓中藥從“經驗之談”邁向“精准醫療”。另一方面整合計算機、人工智能、數理統計和數據挖掘等方法,構建中醫醫療與臨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統,為總結提煉和優化中醫藥防治肝病提供臨床循証依據。
筑牢健康基石
基層醫療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石。
邢錦輝家四代人扎根在家鄉從事鄉村醫療衛生工作,她也見証了鄉村醫療條件的變化。“國家和湖北省持續加大對村衛生室的環境改造,以及診療器械配備的投入力度,極大地改善了鄉村醫療條件,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湖北推進“323”攻堅行動,推行“心電一張網”,在衛生室裡就可以進行心電圖檢查,並能在第一時間上傳到上級醫院判斷病情,給予對症治療,極大地保障了基層群眾的生命健康。
郭文萍清楚地記得她所經歷的首次雪中空中急救,那是在2018年的寒冬,十堰遭遇罕見暴雪,房縣一名顱內腫瘤、危重臨產的孕婦急需轉院。但高速公路和國道均被封,陸路轉運無望,唯一的希望就是通過直升機轉運。直升機在大雪中艱難飛行至目的地上空時,常規懸停高度根本無法看清地面,隻能冒著風險進行超低空飛行,仔細搜尋著陸點。30分鐘后,直升機搖搖晃晃地降落在積雪20多厘米的高速公路上,隨后成功地將患者轉運至上級醫院。經多學科聯合救治,患者轉危為安,並順利產下健康的寶寶。
“空中醫療救援靠的不是單兵突進,而是系統托舉、專業支撐與溫度情懷的共同作用。”郭文萍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