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歸雁經濟”迸發新活力

在湖北黃岡羅田的燕兒谷,返鄉創業者徐志新正帶著直播團隊推介家鄉的黃精果、黃精茶。鏡頭掃過倉庫裡堆積如山的快遞包裹,與十年前他剛返鄉時冷清的村口形成鮮明對比——這恰是湖北“歸雁經濟”崛起的生動注腳。
為了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近日,湖北政府創新出台了《大力推進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行動方案》,不僅帶來了總額2200余萬元的“及時雨”貸款,更亮出了一套含金量十足的返鄉創業“大禮包”——最高5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覆蓋全省的283個創業園區、量身定制的技能培訓......這些誠意滿滿的舉措,正在讓越來越多的“湖北雁”帶著資金、技術和鄉愁“歸巢”。
湖北大規模推進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人民網記者郭婷婷攝
“歸雁銜春”:從打工者到創業者的身份蝶變
“在外打拼多年,最惦記的還是家鄉那碗牛肉面的味道。”5月9日,在湖北省“抓創業促就業”行動發布會上,弘勝餐飲創始人、棗陽人龔安定摩挲著手中的500萬元貸款協議,笑著說:“現在,我要讓全國都嘗嘗正宗的湖北味道。”
湖北省21條硬核舉措,為返鄉創業者注入金融“強心劑”:個人最高500萬創業擔保貸款,龍頭企業可獲5000萬授信額度﹔283個創業園區織就孵化網絡,人社服務專員上門送政策、送培訓......
“自己富不叫本事,帶著鄉親一起富才值得自豪!”龔安定說,2001年他南下廣州從街頭小販起步,如今創立的弘勝餐飲已在全國開設500余家門店,年營收超7億元。
2016年,他將總部遷回武漢,建設中央工廠、開設地鐵商圈門店,帶動800余名湖北老鄉就業,其中76人成長為店長以上管理者。“人社部門送培訓上門、幫我們對接院校,返鄉創業底氣更足了!”龔安定說。
湖北省人社部門的服務專員為弘勝餐飲公司“一對一”提供政策咨詢、用工指導、人才招聘等服務,並結合企業發展所需,將經營管理人才、產業領軍人才等各類培訓“送教上門”。在省人社部門的指導下,該企業依托弘勝商學院,常態化為湖北老鄉提供餐飲行業從業技能培訓服務。
此次,又獲得了50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龔安定表示,“未來猶可期,就業路更寬。”未來3年,公司計劃加大在家鄉的投資力度,力爭幫助2000名湖北籍“鄉親”實現就業﹔每年為湖北高校及湖北籍畢業生提供不少於500個就業實習崗位。希望讓更多鄉親有穩定工作、增加收入。
在湖北,越來越多“龔安定們”正將“打工經濟”升級為“創業經濟”。
雙輪加速:政策與鄉情編織的創業孵化網
返鄉創業者和企業獲得銀行貸款支持。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攝
在京山市橋米種植基地,一架無人機正掠過金色稻浪。85后“新農人”李亞紅站在田埂上,手機屏幕顯示著剛接到的跨境電商訂單。2015年,她放棄杭州電商事業回鄉推廣橋米,政府提供低息貸款、土地流轉等支持,其家庭農場已發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帶動3000多名農戶年增收過萬元,將“江漢大米”銷往全國。
“政府搭好了台、政策鋪好了路、家鄉的沃土生機勃發,此處有為何必遠方!”她鼓勵大家帶著技術、智慧和理想,與家鄉“雙向奔赴”、共創未來!
湖北荊楚谷豐油脂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亞林剛剛獲得了5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前期投資已經達6000萬,二期建設這個月又開始了,需要大量的資金。500萬是政府對我們的支持,給我們增加了投資的信心。”劉亞林說。
政策“大禮包”激發返鄉創業潮,湖北正以空前力度構建返鄉創業生態。從政策支持到情感召喚,雙輪驅動,正形成返鄉創業的良性循環。這種“人才回流”現象,正在重塑湖北的城鄉發展格局。
“留鄂密碼”:六成就業背后的發展方程式
湖北省聘請專門的創業導師指導返鄉者創業。人民網記者 郭婷婷
“我們不僅要讓雁歸來,更要讓雁成陣。”湖北省人社廳黨組書記、廳長李述永亮出一組數據套餐:金融“灌溉系統”,量身定制“創業貸階梯”,個人創業者可獲30萬元“啟動加油包”,小微企業能拿到500萬元“成長加速券”。更妙的是針對“三農”的“信用免押金”模式,讓新農人憑“臉”就能貸到100萬,新型農業主體更是解鎖千萬級“金鑰匙”。
搭建創業“溫室大棚”,全省283個創業園區像繁星般撒落縣鄉,形成從“種子”到“果實”的全周期孵化生態。今年首季的創業培訓中,每10個學員就有近7人成功“破土而出”,這種“帶土移植”的培育模式讓返鄉者成活率倍增。
數據顯示,連續三年,湖北省6萬多的“歸雁”遷徙量,畫出漂亮的“J型增長線”﹔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增返鄉創業2.55萬人,同比41.67%的漲幅,創下歷史新高﹔選擇在省內就業的人數佔比突破60%大關。
從流水線上的“打工人”變身鄉村振興“操盤手”,把“打工經濟”升級為“創業經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