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何以“酷中國”?(人民論壇)

何  娟
2025年05月15日09: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身在此山中,看得未必真切。他者視角,讓我們可以跳出來觀察。

  “希望西方能夠認識到中國是非常酷、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學習的。”在第二屆武夷論壇上,漢學家羅伯特·恰德以一個“酷”字形容中國,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酷”,年輕人愛用,表達先鋒、前衛、新潮的意思,常用來形容流行音樂、潮流服飾乃至生活方式,不一而足。

  一段時間來,“酷”多指西方文化元素。如今用“酷”來說中國,隻因“向東看”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趨勢。

  “它看起來像一台來自未來的保姆車”,外國博主真情實感為中國新能源汽車“打call”。

  “中國澆澆水,我們會開花”,公平開放的大市場,被外資視為“確定性的綠洲和投資興業的熱土”。

  “悟空”曾常被譯為MonkeyKing,而在《黑神話:悟空》中,則直接使用“Wukong”,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嘗試,高揚著文化主體性。

  一朵朵浪花裡,照見了浪潮的奔涌。“酷中國”,源於現代風採,也在於文明積澱,而這也無疑豐富著“酷”的內涵與外延。

  當免簽政策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入境旅游,當TikTok上“學中文”的話題播放量達幾十億次,世界對了解中國、走近中國的興趣與日俱增,但要超越偏見誤讀、打破刻板印象,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跨文化傳播中,有個“文化折扣”的概念。比如,《哪吒2》“反抗命運、自我覺醒”的主題引起普遍共鳴,但諸如風火輪、金箍棒等意象,也形成天然的理解困境。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融通中外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去必須面對的難題。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但大山並非不可翻越。如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有諸多有利條件。聯想到近期的兩則新聞:

  今年1月,一名美國用戶在小紅書上發布了一張與女兒的合照,向大家問好,收到1萬多條評論。此后,他和晒照的一個上海家庭成了朋友。3月,兩個家庭在上海會面,共度難忘時光。中美兩個家庭的雙向奔赴,令人感慨:“這才是世界該有的樣子。”

  一名綽號“甲亢哥”的博主開啟中國行,每場戶外直播吸引數百萬網友觀看。沒有“剪輯”“濾鏡”,全球各地的網友透過他的鏡頭,真實直觀領略中國的發展速度、風土人情。

  人民的判斷,是消除偏見的陽光。人心的交融,是打破隔閡的力量。而真實的生活場景和互動,就是最生動的內容、最鮮活的素材。當更多有溫度、有深度的中國故事與世界“共情共振”,中國聲音自然能傳得更響更遠。

  今日之中國,山河壯麗、人民友好,文化煥新、創造涌流,正如一位外國友人所說,“中國像一本智慧之書,每一頁都寫滿機遇。”

  這樣“非常酷”的中國,正堅定地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也必將創造更多交流互鑒、和合共生的文明佳話。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5日 04 版)

(責編:周雯、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群眾意見“碼上”提 解決問題萬余件
  “通過‘執法評道’平台收集的每條群眾意見,都是推動我們改進工作的金鑰匙。”在湖北省公安廳交通管理總隊“智慧交管”工作會上,省公安廳交管總隊負責人公開一組最新數據:平台累計接收群眾評價突破327萬余條,推動解決各類問題1.2萬余件。…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