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老廠房變身 煙火氣讓“網紅”變“長紅”

湯晶
2025年07月01日10:29 |
小字號

城市經濟的活力,往往藏在深夜裡的人間煙火中。武漢復興村煙火巷的崛起,是老舊空間與新興消費碰撞出的精彩。這條由閑置工業廠房蛻變而來的網紅美食街,不僅重塑了城市“夜江湖”的版圖,更以“夜經濟”為支點,撬動著城市經濟發展的多重可能。

曾經鏽跡斑斑的紅磚牆、閑置多年的老廠房,在城市更新浪潮中搖身一變成為“流量擔當”,復興村煙火巷的“變形記”演繹著城市存量空間的活化故事。其改造並未大拆大建,而是保留工業風骨架,注入市井煙火氣,這種“修舊如舊+功能煥新”的模式,既延續了城市肌理與記憶,又精准對接了年輕群體對“打卡型消費”的需求。去年11月開業以來,20余家網紅餐飲與配套商家形成集聚效應,日均客流量持續攀升。舊空間創意改造釋放新價值。

煙火巷的魅力,在於以“宵夜”構建起新的消費生態。這裡既有“蟹神咩咩”“伍界府無疆之城”等頭部餐飲品牌引流,又有徽菜、湘菜、土家菜等多元菜系滿足差異化需求,更通過外擺就餐、國潮涂鴉等場景營造“沉浸式夜生活”體驗。這種“美食+社交+文化”的復合模式,不僅拉動了餐飲消費本身,更帶動了周邊零售、文創、就業等關聯領域——手推車賣頂頂糕的大姐、火鍋店忙碌的幫廚,都成為夜經濟鏈條中的受益者。據運營方透露,街區直接創造就業崗位超200個,間接帶動周邊服務業增收超30%。一個特色消費場景,像漣漪一樣激活區域的經濟活力。

煙火巷的成功,離不開政府與市場的協同發力。常青街道在改造中扮演了“破壁者”角色:主動介入審批流程、修繕基礎設施、引導商戶共建文化氛圍﹔城管部門則通過動態調整保潔力量、規范外擺秩序,實現了“煙火氣”與“整潔度”的平衡。這種“放管服”結合的治理邏輯,避免了傳統夜市常見的交通擁堵、衛生亂象等問題,讓街區既能熱鬧起來,又能長效運營。運營方通過精選商戶、錯位競爭、抱團營銷等市場化手段,形成了“網紅品牌引流—口碑商戶固流—配套服務留流”的良性循環,展現了城市經濟發展中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的協作范式。

以“煙火氣”涵養“經濟氣”是城市發展的新邏輯。復興村煙火巷的案例,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了啟示:文化是城市經濟的“魂”,工業遺產、市井文化等在地元素的創造性轉化,能為消費場景注入獨特吸引力﹔夜經濟不是低端業態的代名詞,通過品牌升級、場景創新,完全可以成為拉動消費升級的重要引擎﹔城市治理需具備用戶思維,從商戶和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出發,用精細化服務破解發展中的痛點,才能讓“網紅”變“長紅”。

在各地競相打造城市消費中心的當下,武漢復興村煙火巷的實踐証明:城市經濟的活力,既需要高樓大廈的硬實力,也離不開煙火街巷的軟實力。當老廠房裡的炭火再次點燃,當工業鏽帶變身消費熱區,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條美食街的崛起,更是一座城市在新舊融合中煥發的勃勃生機。這種以“小場景”撬動“大經濟”、以“煙火氣”涵養“經濟氣”的發展邏輯,或許正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破題密鑰。

(責編:周雯、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武漢立法規范流域垂釣行為 多元共治守護母親河
  武漢漁政執法人員巡查長江沿岸釣魚現象。武漢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人民網武漢7月1日電 (記者郭婷婷)長江十年禁漁以來,垂釣人員的行為如何進一步規范?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武漢以政府規章形式規范長江流域垂釣行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