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社會“大課堂” 講好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

從思政課教學來看,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在於以社會大課堂為基,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為媒,推動思政課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貫通,增進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善用社會“大課堂”,講深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講好馬克思主義的學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政理和新時代“兩個大局”下中國復雜變化的事理。這就要求講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必須立場明確、客觀真實且全面立體,既要弄清起因與過程,捕捉現象和細節,也要把握本質和全局,讓學生能在“聽故事”中領悟馬克思主義學理的真理性、中國共產黨治理國政政理的正確性以及新時代中國復雜變化事理的貼切性,引導學生真知、真懂。社會“大課堂”以其廣闊的實踐情境和豐富的實踐活動為講深新時代的中國故事提供重要支撐。
社會“大課堂”為講深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創設有效敘事空間。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思政課學校課堂和社會課堂在“講故事”的形式和側重上互相補充。學校課堂受限於教室的空間特點,側重於故事邏輯推演、組織討論以及理論總結等。由城鄉社區、紅色場館、各類企業、文化遺存等社會生活空間及其背后的歷史實踐和現實故事形成的社會課堂,學生從被動的“聽”故事轉變為“看”故事和“感受”故事,可以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深化對思政課學理、政理和事理的理解。
社會“大課堂”為講深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提供多樣敘事素材。思政課教師講深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要廣泛且深入的研究新時代的中國,盡可能的掌握新時代重大變革和成就中的重點和細節,才能依據各思政課程的理論體系和教學目標選擇最典型的故事,並全面且深入的講故事。社會“大課堂”涉及新時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為思政課教師掌握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一手故事資料、形成豐富的教學故事資源庫提供多樣素材。此外,思政課教師也在調研中深化自身對思政課理論的理解,做到常講常新。
善用社會“大課堂”,講透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辦好思政課,就是要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學不能拿著文件宣讀,做政治宣傳,要善於講故事,講透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以情節化的故事為載體,著重歷史發展和中西對比主線,讓學生弄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引導學生做到真學、真信。社會“大課堂”不僅在時間維度上有著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天然貫通,也能在空間維度中形成新時代下中國與西方國家鮮明的比照,為講透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提供了重要渠道。
社會“大課堂”為講透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提供時間貫通的敘事對象。在當下,社會“大課堂”中有著呈現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完整進程的資源鏈:從紅色教育基地、黨史紀念館,到博物館、現代科技館和扶貧開發紀念館等各類空間資源,以及經歷改革開放到新時代變遷的人物成長發展資源。這些社會記憶符號是我們講透新時代偉大實踐來龍去脈的關鍵敘事對象,對他們的講述,讓思政課從大歷史觀出發,將“能、行、好”的宏大敘事轉化為當代學生可參與、可感知且可理解的微觀故事,並以此增進“四個認同”。
社會“大課堂”為講透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提供中西對照的敘事資源。進入新時代,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鮮明對照,把這種現象及其背后的政黨因素,道路、理論、制度以及文化因素講清楚,是講透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引導學生形成自信,強化認同的重要途徑。社會“大課堂”在此維度之下提供了重要敘事資源,例如,新時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有著眾多的實踐場所和社會故事:在新時代,人大代表聯絡站、基層立法聯系點充分發揮作用、社區協商議事會、村民議事會等廣泛運轉,通過民主實踐,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得以解決,企業穩定發展矛盾妥善化解,呈現出國家治理高效、社會和諧穩定的景象。用好社會“大課堂”生動且鮮活的敘事資源,以中西對照來講透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
善用社會“大課堂”,講活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思政課教學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採用啟發式教育,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並形成實踐運用的行動自覺。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學要講活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依據當代青年數字化原住民的思維習慣、自主和互動學習的學習方式、個性化需求且熱心實踐的性格特征調整教學模式,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親和力和針對性,讓學生學的“有滋有味”,引導學生真悟、真用。社會“大課堂”廣泛的實踐主體以及對社會“大課堂”技術化的課堂呈現為講活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提供了重要助力。
社會“大課堂”為講活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打造多元敘事主體。“新時代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証者、開創者、建設者”,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主體是在各行業各領域奮斗拼搏的中國人民。善用社會“大課堂”,在於推動形成以思政課教師為主體,各領域的親歷者為補充的故事講述隊伍。邀請各行各業的優秀從業者走進課堂,與學生面對面分享自身經歷,增強故事的真實感,引導學生在真情實感的課堂上感悟思政課蘊含的中國道理。同時,“新時代”是學生正在經歷的時代,“偉大實踐”是學生自己參與的實踐,引導學生講“你身邊的新時代偉大實踐故事”,講學習和生活,講變化和感悟,講未來和實踐,幫助學生正確思考自身的責任使命。
對社會“大課堂”技術化的課堂呈現為講活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實現效果賦能。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等,打破地理空間限制,把全國乃至全球的社會“大課堂”通過視頻、圖片、語音和現場連線等方式搬進課堂,讓學生能夠充分感悟到新時代中國的全局性變化以及中國與世界的緊密聯系,在課堂上講活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
社會“大課堂”的豐富內容是講深、講透、講活新時代偉大實踐中國故事的重要資源。善用社會“大課堂”,以新時代偉大實踐的中國故事講深中國道理,塑造政治思維、形成國家認同並引導主動實踐,幫助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系江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研部副主任、講師、博士)
【本文為2024年湖北本科高校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思政課田野化敘事教學模式研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為例》階段性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