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柳長江大橋建設提速 綠色施工守護長江生態

7月1日,雙柳長江大橋北岸,重逾百噸的主跨鋼箱梁正被纜載吊機精准吊起,建設者們緊張有序操作,智能監控系統實時跳動參數——這座長江上最寬的鋼箱梁懸索橋,正以高標准向7月底合龍目標邁進。
雙柳長江大橋正在吊裝鋼箱梁。人民網記者 周恬攝
雙柳長江大橋是國家高速G9906武漢都市圈環線重要部分,全長35.04公裡,主橋主跨1430米、寬50.5米,雙向8車道,設計時速120公裡,是目前長江上最寬的鋼箱梁懸索橋,也是武漢“東大門”第一橋。
雙柳長江大橋是目前長江上最寬的鋼箱梁懸索橋。吳迪攝
截至目前,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42億元,佔總投資89%。主橋6月13日啟動鋼箱梁吊裝,接線工程全面轉入二、三期交叉施工。全橋90個梁段已完成28片吊裝,為保障安全,項目超前改進纜載吊機設計,首片鋼箱梁試吊中順利完成1.1倍、1.25倍動載試驗。
截至6月30日,全橋90個梁段已完成28片吊裝。吳迪攝
“生態保護與工程質量、施工安全一樣,都是項目工程的生命線。”湖北交投雙柳橋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汪西華表示,“我們不僅要建一座百年大橋,更要擔當守護長江生態的‘脊梁’。”
新洲雙柳江段是武漢江豚最密集區域,大橋採用“一跨過江、水中不設橋墩”方案,樁基全部退至岸上﹔針對漲渡湖濕地鷺類繁殖區,施工時間、噪音嚴格控標,建設透光率78%的全封閉聲屏障﹔涉水施工選枯水期,避開鳥類遷徙繁育期。
污染防治方面,引進壓濾技術實現場站廢水五級沉澱處理,研發全包圍智能筑塔機降噪,採用全裝配巡檢系統和粉末涂裝工藝﹔設置橋面徑流智能收集系統,提升護欄等級守護生態。
項目還配備“生態醫生”,聯合智能檢測公司開展生態監測,用環境DNA技術追蹤魚類活動,已發現中華鱘、胭脂魚等瀕危物種。
大橋建成后,武漢新洲到鄂州車程將從90分鐘縮至5分鐘,加速武漢都市圈一體化,打通陽邏港、花湖機場等關鍵節點物流通道,推動“光谷”“星谷”聯動發展。(周恬、楊鑫、許豹、李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