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七七的號角》——

抗戰史詩的藝術凝結與歷史回響(抗戰文藝作品巡禮)

唐 驍
2025年07月06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八十五載歲月奔流,一幅未完成的油畫草稿卻在時間的淘洗中愈發閃耀出史詩般的光輝。唐一禾先生創作於1940年的《七七的號角》(見圖),有美術史家將其譽為“抗戰美術的《義勇軍進行曲》”,這一評價揭示了它作為視覺藝術中的“民族號角”的重要意義。這幅誕生於抗戰烽火的作品,不僅凝固了青年學子走出象牙塔投身抗日救亡的瞬間,更以獨特語言和深厚內涵,藝術再現全國抗戰拉開序幕這一歷史時刻。

  理解《七七的號角》,必須深入其誕生之時的熾熱歷史熔爐。唐一禾少年時期親歷五四運動,“民主與科學”的吶喊與救亡圖存的意識已深深植入其精神血脈。負笈求學法國期間,他身處現代主義藝術風起雲涌的巴黎,卻毅然選擇直面現實、關切人生的寫實主義道路。這一選擇絕非偶然,而是源自其深沉的民族使命感與對五四精神內核的弘揚。1934年學成歸國,任教於武昌藝術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武昌藝專”),他迅速將這種現實關懷注入教學與創作。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徹底點燃全民族抗戰的烽火。武昌藝專,這所華中地區的藝術重鎮,迅速轉變為抗戰文藝宣傳的前沿陣地。唐一禾的藝術觀念也發生深刻轉變——藝術不再是象牙塔中的精雕細琢,而是喚醒民眾、鼓舞士氣的有力武器。他率領學生走出畫室,以畫筆為槍,以顏料為彈,投入轟轟烈烈的抗戰宣傳洪流。

  這一時期的唐一禾,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與組織力。他策劃並指導學生創作了大量巨幅宣傳布畫,如《正義的戰爭》《還我河山》等。這些作品主題鮮明,形象生動,筆觸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被高懸於武漢的車站、碼頭、街角,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炬,點燃千萬民眾胸中積郁的怒火與抗爭的勇氣。唐一禾的藝術實踐,既響應了“藝術為抗戰服務”的時代號召,也為他構思更宏大的抗戰史詩奠定基礎。

  《七七的號角》雖被標記為大型油畫創作的“草稿”,但其藝術完成度、精神震撼力與歷史價值,遠非一般意義上的草圖所能媲美。畫面中心是由青年學生組成的宣傳隊,他們正踏著堅定而略顯急促的步伐前進。畫中人物左起依次為夏禹卿、徐瑩、劉一層、王子惠、朱玉如、倪正方、侯日遜,他們是與唐一禾朝夕相處的學生。藝術家以飽含深情的筆觸,精准捕捉他們的神情姿態——或堅毅凝重,或慷慨激昂,或沉著專注。這種基於真實個體的描繪,賦予畫面無可辯駁的歷史真實感和情感沖擊力。同時,學生手中的道具既是抗戰宣傳的工具,更富有象征意味。號筒象征喚醒與號召,銅鑼象征警示與集結,畫具與幻燈機象征藝術作為武器的力量……這些物品共同構成一個關於抗戰宣傳的視覺符號系統,將青年知識分子的具體行動升華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普遍意象,是具象與象征的完美融合。

  畫面採用橫向行進式構圖,人物排列錯落有致,形成一股向前涌動的視覺洪流。背景處理極為簡練,強化了人物群像作為畫面主體的地位。這種動態構圖不僅生動再現了青年宣傳隊行進的狀態,更象征著覺醒的中國青年匯入民族救亡的大潮,勇往直前。畫面整體色調深沉厚重,以大面積的暖褐色為主,輔以人物衣著和道具的亮色塊,既烘托出抗戰的艱辛,又折射出希望的光芒。

  《七七的號角》並非孤立之作,它是唐一禾精心策劃的抗戰史畫《偉大的行列——四萬萬七千五百萬同胞》的重要組成部分,堪稱這部未竟史詩的悲壯序曲。從現存資料和草圖構想可知,《偉大的行列——四萬萬七千五百萬同胞》旨在描繪全中國各階層、各民族人民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的宏闊場景。《七七的號角》這幅“草稿”所展現出的群像塑造能力、動態把握能力和情感張力,足以讓我們窺見唐一禾對這部鴻篇巨制的宏大藝術構想以及其中蘊藏的深沉家國情懷。

  殘酷的戰爭打斷了唐一禾宏偉的藝術計劃。隨著戰局惡化,武昌藝專被迫踏上西遷之路。在顛沛流離、物資極度匱乏的困境中,唐一禾的藝術生命卻迸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畫布、顏料成為奢侈品,他便就地取材,以蚊帳布、土麻布替代畫布,用簡陋的顏料堅持創作,完成了《女游擊隊員》等一批中國現代油畫史上的重要作品。這些畫作連同《七七的號角》,共同構成唐一禾抗戰藝術的關鍵篇章。它們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精湛的寫實技巧、飽滿的愛國熱情,反映了中華兒女在民族危難時刻的精神風貌和抗爭意志。

  85年后,重新審視《七七的號角》,其扑面而來的時代氣息依然震撼心靈。它的價值,不僅在於真實記錄了抗戰歷史,更在於其中蘊含的藝術真諦和精神感召力。在抗戰救亡的特定歷史語境下,唐一禾堅持並發展的現實主義藝術,因其深厚的敘事能力、直觀的感染力和廣泛的群眾接受度,成為動員民眾、鼓舞斗志的有效視覺武器。正如《七七的號角》以其精湛的寫實技巧,使宏大的民族精神具象化為可感可知的血肉之軀,唐一禾用實踐証明,偉大的藝術必須深深扎根於時代、國家和人民的土壤之中,將個人才情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在藝術觀念多元化的當下,這種以深厚人文關懷為根基的創作形式,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審美價值和時代意義。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七七的號角》更顯其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更激勵新時代青年繼承和發揚這份“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懷與奮斗精神。這幅作品以其永不熄滅的藝術光芒,持續吹響傳承與奮進的時代強音。

  (作者為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實驗藝術學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6日 08 版)

(責編:周雯、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抗戰史詩的藝術凝結與歷史回響(抗戰文藝作品巡禮)
  八十五載歲月奔流,一幅未完成的油畫草稿卻在時間的淘洗中愈發閃耀出史詩般的光輝。唐一禾先生創作於1940年的《七七的號角》(見圖),有美術史家將其譽為“抗戰美術的《義勇軍進行曲》”,這一評價揭示了它作為視覺藝術中的“民族號角”的重要意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