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高溫天氣下,為何人們會感覺比預報溫度要熱?

本報記者 李紅梅
2025年07月15日08: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入夏以來,我國各地高溫天氣不斷出現。南方高溫持續,華北地區遭遇長時間濕熱天氣。中央氣象台預計,未來一周,河北中南部、黃淮、江漢、江淮、江南北部、陝西關中、四川盆地等地將出現持續35攝氏度以上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9至42攝氏度。7月14日18時,中央氣象台發布高溫橙色預警。

  天氣又悶又熱,總有公眾感覺“怎麼比預報溫度要熱”,這是什麼原因?

  “氣象的觀測環境和個人在室外的環境是不一樣的,因此人們常常感覺預報的氣溫跟體感不一樣。”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特聘專家朱定真說。

  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是百葉箱中溫度計所測量的溫度。百葉箱須設在草坪上,離地面1.5米,周圍較開闊,無高大建筑、樹木等阻擋風或遮擋陽光。

  然而,在同一座城市內,百葉箱中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溫度是不一樣的。在陽光強烈的情況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溫度,比百葉箱裡測得的溫度可能會高4至5攝氏度。路面情況、周邊環境的差異都會造成測量溫度的不同。

  “至於每個人感受到的溫度,即體感溫度,不確定性更大。”朱定真說,體感溫度是每個人和外界空氣接觸后感覺到的溫度,受影響因素較多,比如氣壓、風力、濕度等。

  首先,個人所處的客觀環境不同,譬如身處公園還是鬧市區,位於通風還是密閉的環境中,對溫度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其次,體感溫度和大氣濕度關系密切,只要氣溫達到33攝氏度左右、相對濕度達到80%,人就會感到非常悶熱。

  今年,副熱帶高壓北跳得早,並呈現出西伸趨勢,“體格”較為龐大。同時,受副熱帶高壓邊緣偏南氣流的控制,水汽輸送非常充分,造成相對濕度較大,北京等地較早出現濕熱的“桑拿天”。

  專家提醒,此次中東部大范圍高溫天氣過程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南方濕熱特征明顯。公眾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高溫條件下作業和白天需要長時間進行戶外露天作業的人員,應當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同時各地需做好能源保供和人體健康防護等工作。

  不久前,國家疾控局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了首個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和健康提示。和一般天氣預報不同,預警分5個等級,按照與高溫相關疾病風險分析得出。公眾可按照風險等級採取相應措施,包括保持室內涼爽、避開高溫時段外出、減少戶外活動、保証充足飲水等,更好防范高溫帶來的不利健康影響。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5日 13 版)

(責編:周雯、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高溫天氣下,為何人們會感覺比預報溫度要熱?
  入夏以來,我國各地高溫天氣不斷出現。南方高溫持續,華北地區遭遇長時間濕熱天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