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排污許可“指揮棒” 選出環保管理“優等生”

“環保工作千頭萬緒,現在通過排污許可証‘一站式’管理,省去了很多重復工作,節約了人力和時間成本。”武漢市漢陽區某公司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該公司因規范化管理需要變更排污許可証,生態環境部門主動上門服務,從提交申請到拿証僅用了5天。
近年來,武漢市將排污許可証核發監管與引導企業自主落實環保責任相結合,幫扶企業用好排污許可証這個“核心指南”,引導企業樹立“持証排污、按証排污”意識,促進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制度創新 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我國實行排污許可制度,非許可不得排污。在這一制度框架下,武漢市積極探索創新,在全國率先開展打造排污許可管理標杆企業工作,推進排污許可管理提質增效。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行政審批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制定《武漢市排污許可管理標杆企業打造辦法》,採取基本指標、正向加分指標、否決項指標的量化計分方式,為不同類型的排污單位劃定了一個相對標准的“綠色標尺”。對於“優等生”,將給予環評審批綠色通道、優先獲取環保專項資金等合法合規的政策幫扶。
入選企業享受到環保改造帶來的各項“優待”,積極性持續高漲,實現了從“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的觀念轉變。通過正面激勵,更多企業爭創“環保模范生”,推動實現企業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從“自律”到“自覺”、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目前,武漢市已有三批共36家企業成功創建排污許可管理標杆企業。
今年,武漢積極推進第四批標杆企業打造進程,吸引超200家排污單位踴躍參與。
精准服務 打通排污許可落地“最后一公裡”
為了讓排污許可制度更好地落地實施,日前,“許小可”助企志願行動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該行動由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牽頭,聯合有關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服務機構、環保社會組織、社會公益組織等,打造一支專業化、常態化、特色化的武漢“許小可”志願行動服務隊,為企業提供“一對一”幫扶服務,包括排污許可証后管理指導、執行報告填報培訓、環保政策解讀等,打通排污許可管理制度落地“最后一公裡”。
針對某汽配廠廢氣治理難題,志願者們為其設計低成本改造方案。該汽配廠負責人說:“手把手教我們做台賬管理,許可証從‘紙上條款’變‘操作指南’。”
在日常監督管理中,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發現一些企業對環保法律法規不夠了解,又缺乏對口咨詢途徑,在生態環境管理上容易出現“無心之失”,影響企業發展。
為此,武漢推出“環保醫生”平台,為企業、公眾提供生態環境科技、政策、治理技術等咨詢服務,24小時全天候為企業“坐診”。企業隻需說出“病症”和“需求”,平台就能迅速反饋,“對症下藥”,提供適合企業的解決方案,並建立一整套“診療”檔案,助力企業高效落實環保主體責任。
標杆引領 釋放示范效能
“前15分鐘的雨水全部進入污水處理裝置,經過反應池、隔油池、氣浮池、過濾器四道工序處理,化驗合格后,作為油庫綠化使用。”中國石化武漢油庫安全管理員覃昊,在公眾開放日向參觀的公眾講解油庫新改造的污水回用設施時說。
歷經半年多的申報推薦、專家評審、現場驗收、篩選公示等嚴格審批流程,前不久武漢油庫獲評第三批排污許可管理標杆企業。2024年8月,該單位完成生活污水、含油污水排放口回用改造,達成污水零排放目標,大幅提升再生水的循環利用率,年節約用水約2000噸。
“成為了標杆企業不能躺平,要保持‘標杆’。”武漢市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醫療廢物處理廠副廠長黃虎表示,入選第二批排污許可管理標杆企業后一年多來,產業園以更高標准更嚴要求進行生產運營管理。
一方面,繼續加大環保投入,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正常運行140余套在線監測設備和900余套污染防治措施,確保達標排放﹔先后共開展18次環保專業技能培訓,15次應急演練,強化人員應急處置能力。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環保宣傳教育工作,多次參與關於垃圾分類、減污降碳、資源再生等公益活動。2025年上半年,園區通過組織公眾參觀園區、開展環保科普講座等方式,實現接待參觀5000余人次。
武漢用好排污許可“指揮棒”,樹立標杆企業榜樣,開展志願幫扶行動,推動環保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為全國排污許可管理提供具有示范價值的“江城方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