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寸珍貴的耕地都煥發勃勃生機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意味著我國即將迎來首部專門針對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的國家立法,為我國糧食安全戰略構建堅實的法治基礎。會議指出,要切實增強依法保護耕地的責任感,嚴格落實各項規定,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一體保護,綜合施策持續恢復和提升耕地生態功能,確保永續利用。
耕地作為糧食生產的命脈所系,其規模與質量直接關乎我國的糧食產能,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基礎。在“吃得飽”目標實現之后,“吃得好”與“吃得安全”已成為端穩“中國飯碗”的核心關切。而支撐這兩大目標實現的根本,正是耕地的數量安全與質量提升。
耕地數量的堅守,絕非簡單的“畝數之爭”,而是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縱深構筑根基。我們以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近20%的人口,在這一奇跡的背后,也要關注耕地資源的長期超負荷運轉。糧食剛性需求將持續增長,近年來,全球糧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糧價劇烈波動。唯有持續提升國內耕地產能,方能有效對沖國際市場的巨大不確定性,牢牢把握糧食安全的戰略主動權。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城鎮化率實現了歷史性飛躍,隨之而來的是城市擴張、工業園區建設、交通網絡發展對耕地的剛性佔用壓力持續加大。全國適宜開墾為耕地的后備資源不僅總量有限,而且主要分布在生態條件相對脆弱、開發難度與開發成本更高的區域。因此,千方百計穩定並提升現有耕地數量,不僅是為了嚴守耕地紅線,更是將每一塊可恢復、可改造的土地納入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儲備庫。
過去,我們依靠18億畝耕地紅線守住了“大國糧倉”的底線,現在,我們必須堅持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系統保護觀,托舉起14億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為民族復興奠定堅實的糧食安全基礎。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顯示,我國優等地僅佔31.24%。東北黑土層變薄、南方紅黃壤酸化、華北平原耕層變淺、西北鹽漬化加劇等問題突出,這些現實不僅制約了糧食單產增長速率,也導致化肥投入的邊際效益遞減,加劇了農業面源污染。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是遏制土壤退化趨勢的治本之舉。耕地質量建設投入大、周期長,亟須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予以推動。2022年黑土地保護法的實施為國家珍貴土壤資源保護樹立了法治標杆﹔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標志著耕地質量提升已上升至與數量保護同等重要的國家戰略高度。此次《草案》的制定,以“長牙齒”的措施為高標准農田建設、土壤改良培肥、農田水利設施完善等提供法律保障,必將推動耕地質量提升工程進入大規模、制度化實施新階段。
現代精准農業技術如智能灌溉、無人機作業等,都需要土地規整、基礎設施完善的耕地載體。建設“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准農田,可以顯著提升大中型農業機械的作業效率和覆蓋率。黑龍江農墾通過大規模耕地整治,大型農機作業效率提升30%以上,有力印証了耕地質量提升對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破解農業生產率瓶頸的關鍵支撐作用。
耕地數量保護、質量提升、生態修復“三位一體”的協同推進,意味著不僅要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更要追求質量更優、生態功能更強。在空間規劃上,須實現從“單點保護”向“全域整治”躍升。將耕地恢復、村庄整治、生態保護統籌於一張藍圖,推進“田水路林村”全要素綜合整治,實現“新增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升”。在產業邏輯上,須從“單一糧食生產”向“綜合安全保障”升級。構建“糧食穩產+經濟作物增效+生態涵養支撐”的多功能農業生態系統,推廣“稻—菜—油”等高效輪作模式,探索稻田綜合種養、農文旅融合等新業態,實現耕地保護與農業發展相互促進、協同共贏。在主體協同上,須從政府主導向“多元共治”轉變。耕地保護不能僅靠少數部門“單打獨斗”,必須匯聚政府、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研機構乃至全社會力量,不斷完善耕地保護制度體系,構建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社會有序的多元協同治理新格局。
唯有始終堅持數量與質量並重、利用與養護結合,讓每一寸珍貴的耕地都煥發勃勃生機,成為豐產的沃土,我們才能把飯碗端得更穩、更牢、更好,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奠定堅實的生態根基。
(作者:陳明輝,系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