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創新中的“跌跌撞撞”(縱橫)

“最終還是會回歸理性”“希望大家對新技術、新產品抱有更開放的心態”……最近,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接受媒體採訪,展望了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也回應了社會層面點贊鼓勵、批評質疑等話題。
從年初的一曲秧歌舞開始,社會對人形機器人保持高度關注。機器人馬拉鬆賽、拳擊賽、足球賽陸續舉辦,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一票難求”,種種場景刷新人們對機器人的認知。
很多人從人形機器人跌跌撞撞的“一小步”,看到了人類未來的“一大步”。驚喜、樂觀之外,輿論場上也不乏批評、質疑的聲音。“不過是半成品”“更像是一種表演”“老百姓用上還遙遙無期”……社會上不同的態度,以及王興興的思考,都提出了一個問題:圍觀機器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心態?
人類從摔倒中學會走路,機器人也要經歷跌倒爬起的磨煉。更何況,科技產業發展的邏輯從來不是“零瑕疵才能登場”,任何顛覆性技術的成熟都要經歷“跌倒期”。有工程師介紹,一次機器人摔倒,后台就能收集上千組實時數據,為優化步態算法和容錯機制提供寶貴樣本。這些數據不是“黑歷史”,恰恰是成功的起點。未來產業難有先例可循、沒有模式可套,更需要一步一步試錯。對於跋涉中的蹣跚步履,社會應該有清醒的認知,給予足夠的包容。
更關鍵的是,試錯、探索不是以“日”“次”來計算的。“10年時間、10億美金、10%成功率”——醫藥界關於研發新藥的“三個10”定律,既道出了創新的艱辛,更揭示了厚積薄發的創新規律。一些創新型企業的成功,都是基於年復一年的長期堅持。說到底,對待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格外需要多一些耐心與信心,如此方能更好孵化出看似遙遠卻充滿可能的創新成果。
機器人會摔倒,但“扶不扶”、怎麼“扶”,決定它能跑多快、跑多遠。這個“扶”既指政策支持,更指社會心態與氛圍。於創新創業者而言,只要是善意和建設性的意見,無論掌聲還是噓聲都有其價值。對圍觀者來說,應當涵養這樣一種共識:既不必因幾次失敗否定整體進步,也不必對企業一會兒捧殺一會兒棒喝。為突破時刻歡呼,也為勇於試錯喝彩,這樣的社會環境能讓創新創業者心無旁騖、沉潛篤行,也能引導更多年輕人投入到未來事業中去。
在“科技馬拉鬆”上,跑步的是機器人,考驗的卻是場外人們的心態。保持理性、開放、包容,扎實推進創新,我們就無懼技術發展的波浪與曲折,終能迎來圓夢的一天。
(摘編自《北京日報》,原題為《孵化創新要對“跌跌撞撞”多些包容》)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8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