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湖北丹江口:守水護水是“天大的事”

漢江,長江第一大支流,自西北向東南,長三千裡,徑流量大,水量豐沛。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1952年,南水北調的宏偉構想首次提出。
丹江口大壩航拍圖。丹江口市委宣傳部供圖
2003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開工﹔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
庫區的一汪清泉從此轉向,由南北上,越中原,穿黃河,至北京。
截至今年7月,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突破8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達到1.85億人。在北京城區,大家喝的水,每三杯有兩杯來自這裡。
偉大工程離不開偉大人民。為了讓一庫碧水永續北上,丹江口人將守水護水當成“天大的事”。
上萬名漁民拆掉網箱,“洗腳上岸”。“最初挺不舍的,但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對比,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后者。”土生土長的丹江口人楊力告別了漁民生活,成為了清漂隊的隊員。
庫區多了許多身穿小馬甲的志願者,義務護水。“2023年,市裡成立了‘小水滴’志願服務隊,群眾主動報名加入,自覺去庫區巡河檢查,去社區做生態宣講,去岸邊植樹種草。”丹江口市小水滴志願服務聯合會秘書長黃祥偉介紹,截至目前,“小水滴”志願服務隊累計開展活動9萬場次,服務時長超460萬小時。目前,丹江口市注冊志願者數量達到16.2萬人。
守水護水,除了有龐大的“人網”,丹江口市還建立了空、天、地智慧監管體系。
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工作人員正在監測水質情況。李洋攝
“我們利用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建立由1個中樞平台、3個平台、3支隊伍、6大監測系統組成的‘1336’空天地水一體化智能監管體系,可對市域范圍內丹江口水庫水質情況進行在線監控、調度、處置。”湖北省丹江口市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綜合股負責人余丹說。
志願護水鑄魂,科技管水強基,系統治水固本。如今,丹江口水庫109項水質監測指標中107項達到Ⅰ類標准,水質連續10年保持在Ⅱ類及以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近年來,庫區水更清了、山更綠了、環境更美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越過越紅火。
“依托‘一庫好水’,我們吸引26家水企落戶,形成從‘源頭活水’到‘高端水經濟’的全產業鏈,水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50億元,帶動本地就業逾萬人。”丹江口市水都供應鏈集團副總經理魏旭東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丹江口市正沿著“兩山”理念的科學指引,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周倩文 吳君 李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