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群眾賽事看見群眾力量(連線評論員)

2025年09月02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對話人:

  李  拯  本報評論員

  林  劍  中國體育報社會體育部副主任

  

  李拯:一段時間以來,群眾體育賽事活動頻頻火爆出圈。江蘇的“蘇超”、浙江的“浙BA”,貴州榕江的“村超”、湖南懷化的“樓BA”,場上場下同參與、線上線下齊歡樂。無明星、非專業、群眾當主角,如何看待群眾賽事的蓬勃興起?

  林劍:與專業賽事相比,群眾賽事的最大亮點就是廣泛的參與性。首先是廣覆蓋,都是大家喜聞樂見的運動,還有適合全家參與的親子類賽事﹔再就是低門檻,很多賽事並不嚴格按照競賽規程,讓更多體育愛好者參與其中、共享樂趣。從街頭巷尾到田間地頭,場地在“家門口”,選手是“老鄰居”,群眾賽事主打一個“我參與、我快樂”。

  李拯:群眾賽事真正讓體育成為“我也可以”的活動,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體育“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健其身而悅其心,群眾賽事呈現出廣泛的影響力。

  林劍:貴州台江縣的老鄉笑稱,“多一個球場,少一張牌桌﹔多一場演出,少一場糾紛,這就是‘村BA’帶來的改變!”體育賽事的下沉,給涵養鄉風文明提供了具體抓手。同時,群眾賽事也為地方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票根經濟”把體育作為支點之一,帶動了住宿、餐飲、旅游等各行業增收。“蘇超”前六輪比賽合計實現服務營收379.6億元,同比增長42.7%,帶動力可見一斑。

  李拯: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跨越5000美元門檻,體育便從“可選消費”升級為“日常需求”。不只是群眾賽事,從城市馬拉鬆興起,到戶外運動流行,都可以看出群眾對體育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林劍:在電商平台上,沖鋒衣、騎行服、登山靴受到追捧。去年,我國戶外運動線上消費總額超3000億元,增幅近40%。這從一個側面表明,健身和體育正在催生新的消費需求和產業賽道。從拉動發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充分借助群眾賽事、城市馬拉鬆等的引流效應,大力發展體育和健康產業﹔另一方面,要繼續辦好“跟著賽事去旅行”“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等活動,充分發揮“體育+”“+體育”的多元價值功能,讓體育成為地方發展的新名片和拉動消費的新引擎。

  李拯: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日益高漲的體育熱情,既是時代進步的產物,也成為促進時代進步的一個動力源泉。

  林劍:物質條件好了,體育場地“抬腳就能到”,這是群眾賽事遍地開花的時代背景。截至去年底,全國共有體育場地484.17萬個,體育場地面積42.3億平方米,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3.0平方米。採訪中,我們見到很多地方利用“金角銀邊”,在高架橋下、樓宇屋頂建設場地設施,群眾較短時間內就能找到健身場地。群眾賽事火熱的背后,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鏗鏘步伐,是整個國家的發展進步。

  李拯:人氣難聚而易散,火起來之后如何延續熱度?這是很多人的關切。群眾賽事如何實現從“網紅”到“長紅”,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林劍:加強制度呵護,群眾的體育熱情才能得到有序而持續的釋放。國家體育總局構建了“3831”全國性群眾體育賽事活動體系:第一個“3”是指全運會群眾賽事活動、全國全民健身大賽、社區運動會﹔“8”是貫穿全年、序時開展的8項全國性全民健身主題示范活動﹔第二個“3”是足球、籃球、排球等群眾“三大球”賽事活動﹔“1”則是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堅持將場地建在群眾身邊、將活動辦在群眾身邊,加快形成全項目覆蓋、全人群參與、全社會共享的群眾賽事活動競賽體系,才能以制度保障群眾賽事走深走遠。

  李拯:球場上是前鋒、后衛、教練,球場外是小店主、外賣小哥、魚塘老板、挖掘機手,普通老百姓成為賽場上的主角,這是群眾賽事引發共情、聚集人氣的真正密碼。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群眾賽事生動展現著共同參與的群眾力量。由此看開去,無論是社會治理的群防群治,還是生態保護中的共同行動,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挖掘蘊藏於億萬群眾中的力量。繼續推進人的現代化,凝聚更為強大的群眾力量,將為各項事業提供不竭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2日 08 版)

(責編:郭婷婷、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從群眾賽事看見群眾力量(連線評論員)
  對話人:李 拯 本報評論員林 劍 中國體育報社會體育部副主任李拯:一段時間以來,群眾體育賽事活動頻頻火爆出圈。江蘇的“蘇超”、浙江的“浙BA”,貴州榕江的“村超”、湖南懷化的“樓BA”,場上場下同參與、線上線下齊歡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