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老茶園新玩法

八月末,駕車沿著蜿蜒山路行駛至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海拔800米的青崗嶺生態茶園,目之所及皆是層層疊疊的綠——成片的茶田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遠處的游客穿梭其間,快門聲與歡笑聲交織成一片。這片曾被稱作“窮山坳”的土地,已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茶旅勝地。
五峰,作為宜紅茶的核心產區、萬裡茶道的重要源頭,全縣8個鄉鎮75個村遍布茶園,總面積達22.2萬畝。
青崗嶺生態茶園。人民網記者 張雋攝
10多年間,這一古老的產業,從過去家家戶戶的傳統手工作坊,到如今規模化、智能化的高新技術企業﹔從單一的茶葉種植,到“茶文旅”多業態融合發展。一片小小的茶葉,成了村民眼中的“黃金葉”,不僅綠了山坡,美了鄉村,也富了百姓。
“茶園變景區、茶廠變展廳、茶農變導游”,這是五峰為茶園打造的“新玩法”。圍繞茶旅融合,當地建起了青崗嶺生態茶園、宜紅茶工業遺產展示館等一批特色文旅項目。單說青崗嶺,今年以來就迎來了32個研學團隊,近萬名來自武漢、荊州、宜昌的師生在這裡採茶、制茶、學茶史,沉浸式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通過推動茶產業與研學、科技、文旅的深度融合,我們讓茶葉這片‘金葉子’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成為賦能發展的新動能。”五峰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棟的話,道出了茶旅融合的核心密碼。
土家族“罐罐茶”制作展示。人民網記者 張雋攝
在五峰,茶旅體驗從不缺新意。走進汲明茶業的茶旅驛站,古色古香的吊腳樓與茶園相映成趣,游客在這裡可以一邊品著剛泡好的宜紅茶,一邊聽著土家族民歌﹔若是來到常樂茶業的茶文旅綜合體,更能解鎖茶葉“從田間到舌尖”的全流程體驗。
沉浸式大秀《一葉芳華》。人民網記者 張雋攝
而在宜紅茶工業遺址,沉浸式大秀《一葉芳華》瞬間讓游客“穿越”回上世紀80年代,身著土家服飾與復古工裝的演員們演繹著宜紅茶“出口創匯”的故事。據悉,自7月中旬首演以來,60余場演出、每場150人的觀眾容量均達飽和。
如今,五峰以茶為媒,推動“茶旅文體康”融合發展。2024年,五峰累計接待游客435.7萬人次,旅游收入達39.99億元,“茶文旅”綜合產值突破50億元。這片飄著茶香的土地,正用“新玩法”繼續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