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一場音樂節看鄂州的“寵”與“被寵”

榮先明
2025年09月24日14:53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當最后一架無人機掠過武昌門的夜空,四萬名樂迷在30分鐘內完成離場、廣場不見一紙,這場名為“銀河左岸”的樂迷歡聚,已不只是音樂節的勝利,更是鄂州城市治理與文旅節慶的一次“畢業大考”。它用48小時,讓“鄂州”二字從“小透明”躍升為“熱搜客”。

20組跨世代藝人、搖滾與民謠同台,覆蓋了Z世代到輕熟客﹔讓樂迷刷屏的,卻是“19趟加班城際、17條接駁專線、政府食堂對外開放”這些看似與音樂無關的詞條。當湖南姑娘李菲菲把“一路都是志願者和交警”寫進小紅書,當河北李女士因為“村委會提供熱水淋浴”而決定二次打卡,鄂州從“聽歌的地方”變為“被寵的城市”——音樂是流量入口,城市體驗是“留”量密碼。

鄂州的“寵粉”不是口號,而是系統戰。“寵粉”背后是一套可復制的“平戰轉換”機制:平時是城市治理的底座,戰時是大型活動的應急方案。鄂州証明,文明城市不是拿塊牌子,而是拿來用的。

從數據來看,兩天5萬人、酒店提前半月售罄、夜市攤位翻台率增長300%,只是“硬收益”﹔更隱蔽的“軟收益”是城市IP的刷新:武昌魚跳出菜單,變成無人機編隊裡的視覺符號﹔銅鏡、觀音閣等文物元素被做成熒光頭飾,千年吳都成功“可穿戴”﹔“鄂州音樂節”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破3億,帶動周邊梁子湖、蓮花山搜索量上漲220%。鄂州用音樂節把整座城變成可消費、可打卡、可帶走的“巨型景區”。

鄂州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體量,給“音樂節經濟”提供了一個樣本:不靠天價陣容砸錢,而以精准治理和在地文化取勝﹔不止步於“聽個響”,而是把整座城市變成舞台和衍生品。下一個音符何時響起,尚不可知﹔但可以確定,當樂迷再次在地圖上看到“鄂州”,他們會想起的不只是某首歌,而是那碗熱藕湯、那趟加班城際、那片30分鐘恢復如新的廣場——這才是城市與音樂“雙向奔赴”的真正底氣。

鄂州的做法表明,城市治理與大型節會並非“零和”關系,可以通過“前置設計—過程協同—價值延伸”的三段式機制,實現雙向增益。

把活動納入城市總控盤子,而非臨時“加戲”。在“十四五”文旅規劃裡,鄂州把“大型演藝+濱江生態”寫進市級戰略,明確“交通、環衛、應急、公安”四條線常態演練。音樂節是對既有預案實兵拉練,避免了“活動一來、另起爐灶”的高成本。

用“流量地圖”倒推治理清單。主辦方根據票務數據畫出“人流熱力—停留時長—消費動線”三張圖,城管、衛健、交通等部門據此認領任務:熱力高的點位多配移動公廁和AED﹔停留超4小時的區域增設餐飲車和充電島﹔動線交叉點“可疏散、可管制、可應急”。治理資源跟著數據走,避免了“平均用力”帶來的浪費。

把“寵粉”做成標准化模塊。鄂州機關停車場、單位衛生間統一編號,貼上“樂迷免費”標識,形成“城市即民宿”的臨時供給池﹔志願者、醫療、交通引導接入“一鍵掃碼”平台,實現“需求—調度—評價”閉環。這套模塊已寫入《鄂州市大型活動公共服務指引》,今后辦馬拉鬆、龍舟節可直接調用。

讓“節后歸零”變成“節后延鏈”。音樂節散場30分鐘內完成垃圾清運、交通疏運,是城市治理的“硬收尾”﹔文旅局立刻上線“鄂州通兌券”,把現場未核銷的美食折扣、文創消費延伸到節后30天,將短期流量沉澱為中長期消費。節后一周,武昌魚禮盒、觀音閣主題的文創仍在抖音同城榜前十,証明“治理—消費”沒有斷檔。

把一次“大考”升級為持續“大練”。城管委把單車調度、綠化保潔、夜景亮化的實時數據接入城市運行中心,形成“活動—平時”雙軌算法﹔公安、應急、消防則把大客流推演模型做成數字孿生場景,大型活動可先跑一遍“虛擬現場”。音樂節成為城市數字治理的“壓力測試”,而非一次性負擔。

音樂節歡娛過后,鄂州面臨“節賽城市”的共同考題:能否把高光聚集成長跑。如果有樂迷因為“鄂州”而停留、有資本因為“鄂州”而落地,這場音樂節才真正完成從事件到動能的躍升。期待看到因為鄂州的實力“寵”粉,讓鄂州被游客與資本真心“寵”愛。

(責編:郭婷婷、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從一場音樂節看鄂州的“寵”與“被寵”
  當最后一架無人機掠過武昌門的夜空,四萬名樂迷在30分鐘內完成離場、廣場不見一紙,這場名為“銀河左岸”的樂迷歡聚,已不只是音樂節的勝利,更是鄂州城市治理與文旅節慶的一次“畢業大考”。它用48小時,讓“鄂州”二字從“小透明”躍升為“熱搜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