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以好內容贏得深度共鳴(大地風華)

樂 力
2025年10月07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作為數字時代的文化新業態,微短劇正從野蠻生長向規模化、精品化、生態化方向發展,不僅滿足碎片化觀看需求,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廣大用戶的文化獲得感。

  《2025年微短劇階段性發展報告》顯示,各平台去年共上線微短劇3萬多部,題材類型覆蓋各年齡層﹔截至2025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96億人,佔網民總數比重接近七成。內容持續爆發,行業也面臨轉型挑戰。什麼樣的微短劇能受歡迎?秘訣就是要引發觀眾情感、文化與敘事的三重共鳴。

  情感是照見自己,滿足共情與代入感。這是微短劇的傳統強項。用戶在其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職場挑戰、情感起伏、家庭關系、時代變遷,並通過戲劇化方式獲得寬慰。《家裡家外》將鏡頭對准20世紀80年代的重組家庭,通過“雞蛋面裡的母愛”“收音機裡的女排奪冠”等細節,將家國情懷悄然嵌進生活紋理。首周播放量達3億的《弄潮》,表面上是創業逆襲故事,內核扎實還原改革開放后的商業風貌和時代精神,讓年輕用戶在看劇之余,感受一代創業者的拼搏與誠信。評論區高頻詞不僅是“好看”“過癮”,更出現了“學到了”“致敬奮斗者”等深層次認可。

  文化是打開新世界,提供新知與啟迪。一部短劇可以是一扇窗,讓用戶看到從未了解過的文化、職業、歷史或人生。最近出圈的《儺戲》,以貴州黔東南偏遠村寨的文化傳承危機為戲劇張力,懸疑感十足的劇情,融入儺戲面具制作、唱腔設計、儀式流程等元素,讓千年非遺以更具故事性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該劇推出后,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儺戲的歷史、習俗、面具寓意等科普內容激增。“微短劇+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也是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主動探索。

  敘事是將前兩者有機融合的底層能力。當用戶被畫面的張力、音樂的渲染或隱喻的細節所觸動,作品價值便超越了短暫的娛樂,升華為一種可持續的精神收獲。海量用戶反饋証明,創作者需重點把握三個維度:一是尊重原真性,避免對文化元素的濫用或“魔改”﹔二是講好故事,將文化細節自然嵌入情節沖突和人物成長中,不能生硬地讓主角做個陶瓷、唱段戲曲就算完成任務﹔三是採用當代視角、年輕語態,降低文化欣賞的門檻。

  未來,微短劇不應僅是觀眾茶余飯后的文化消遣,更要成為傳遞社會正能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時代發展脈搏的生動載體。它可以用幾分鐘講述普通人的奮斗與溫暖,用輕量化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傳播科學理念,用貼近生活的情節引發觀眾的共鳴和認同。當行業凝聚共識、合力深耕,微短劇將以獨特的文化體驗,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提升文化獲得感貢獻力量,成為數字文化產業一道充滿活力的風景線。

  (作者為紅果短劇總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7日 08 版)

(責編:周倩文、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