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战“疫”第一线(一线视角)
我们应理性期待疫情防控的相关科研突破,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但也不要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备受公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科技研发攻关。近段时间,科技部门启动了多个应急攻关项目,一些抗病毒的药物正在推进疗效验证,相关疫苗研发工作也加紧进行,为我们战胜疫情增添了底气。
“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病毒的认识,从而为对抗新冠病毒提供助力。目前,全国治愈出院患者已达数万人。面对新冠病毒,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完全可以通过科学防控、科学治疗,阻挡住疫情蔓延。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制定更科学的应对之策,就必须彻底搞清新冠病毒,方方面面的研究都应该强起来、实起来。各地各部门应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组织动员广大科研工作者参与疫情防控方面的科研攻关,加强有效药品和疫苗研发,加快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为更好推动科研突破,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完善也应当重视起来,特别是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及时完善重大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
科学研究本身,并没有快速制胜的“特效药”。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生产、应用,均需遵循科学规律。正如专家反复强调的,出于对公众健康安全的考虑,无论是药物还是疫苗研发,都要经过临床前研究、人体临床试验、正式推广应用这三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便在某些不太关键的环节做些简化,这个过程通常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疫苗在经过临床验证符合预期后,还面临大规模量产等现实挑战。所以,我们应理性期待疫情防控的相关科研突破,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但也不要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所有人都希望快速战胜病毒,但必须秉持严谨细实的科学态度,不相信不实信息,不采纳非科学方法。科研人员应拿出职业精神,以负责任的态度发布科研成果,不借机炒作,不发表缺乏严谨论证的文章和不成熟的结论。某些本身就不准确、容易让人曲解的信息,不仅无益于疫情控制,还可能引发负面效果,扰乱疫情防控秩序。科研人员尤其应当保持清醒,以更冷静务实的态度来开展研究,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科学研究成果,纾解疫情带来的不安情绪。
在回答疫情拐点何时到来的采访时,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表示,受到疫情的底数不清楚、病毒可能存在变异、人员流动及天气变暖等因素的影响,拐点难以预测。坦诚而严谨的态度,受到许多网友点赞。疫情面前,理性审慎、同舟共济,是最好的防控策略。公众应该对科研人员的研究多些理解,多点耐心;科研人员也应自觉遵循科研规律,踏踏实实地投入,认认真真地研究,真正把论文写在战“疫”第一线。
从非典、H1N1流感到埃博拉、寨卡,病毒往往会不期而至、突然袭来,警示世人必须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力度,加大生物安全方面的基础研究力度。科研不仅要能应急,更需要能前瞻。加强科研攻关,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为人民健康提供更可靠保障。
(作者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04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