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北频道>>新闻中心

融会贯通 追求表演的更高境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对话人:冯远征(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    张珊珊(本报记者)
2021年01月26日07: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话剧《杜甫》剧照。
  李春光摄

  观看采访视频,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核心阅读

  表演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很多演员会止步于技术,甚至会通过不断提取自己的“表情包”完成表演。当一位演员不仅有成熟的技术,而且能够调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时,表演就进入更高境界——自带光芒、触动灵魂

  演员的表演水准只有不断提升,才能让品位越来越高的观众接受。任何一种表演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应随时代变化不断调整、发展,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对不同的表演体系,我们要努力做到融会贯通,珍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做出合理的现代转化,同时注重向国外同行学习,打开表演的想象力

  

  表演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记者:近几年,伴随戏剧、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观众对表演越来越关注,社交平台上、评分网站上、弹幕中,关于演技的讨论热火朝天。还有不少专门的“表演类”综艺节目成为收视热点。您如何定义表演,您认为什么是好的表演?

  冯远征:“表”是表现,“演”是演绎。用心感受,再通过身体把感受表达出来,就是表演。好的表演要完成对一个角色的塑造,哪怕这个角色只有一场戏。相反,如果只是一个表演片段,看不出角色的完整性,就无法充分判断表演水平。

  我认为,符合绝大多数人对好的表演的理解和定义,就可以称之为好的表演。无论是研究表演的专家,还是普通观众,都可以对表演做出评判。观众对演技的关注,可以督促演员更加关注表演本身。

  记者:戏曲是“唱念做打”,相声是“说学逗唱”,表演是“声台形表”,每一个舞台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门道和精髓。您表演和表演教学经验丰富,对此有什么心得?

  冯远征:为什么我们说“演技”,因为表演是一门技术。毫无表演经验的人也可能凭本能演得很好,演一两部戏可以,但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经过专业训练。专业演员必须经过声音、台词、形体、表演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

  我把表演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用真情实感来表演,但这种真实不是人物的真实,而是演员本身情感的流露。当表演经验越来越丰富,掌握了表演的技术,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哭还是笑,演员都能表现得很好,演完立刻就“收”,技术非常好,但往往缺少情感和爆发力。80%的演员可能会止步于这一技术层面,有些演员甚至会通过不断提取自己的“表情包”完成表演。表演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当一位演员不仅有成熟的技术,而且能够调动起自己的生活阅历、自己对人间酸甜苦辣的真实体验时,表演就进入更高境界——自带光芒、触动灵魂。

  对于年轻演员来说,不能苛求演技多么精湛。但年轻演员要懂得给自己加码:训练演技和体验生活缺一不可。只有学会表演这门技术,才能知道如何塑造人物;只有懂得体验生活,才能使表演愈加深刻。

  善用“融”和“化”的功夫

  记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有许多经典保留剧目,如《茶馆》《雷雨》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为后辈树立起标杆。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打造新的艺术风格?

  冯远征:《茶馆》第一代演员把这部剧演成了经典,在许多观众心目中无法超越。当我们这一代演员接棒时,内心是非常忐忑的——观众和老艺术家们都在审视我们到底能不能成。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老艺术家的艺术精髓传承下来,这种传承不是完全的模仿,而是揣摩老艺术家为什么这么演,把他们的一招一式“拿”过来,“化”到自己身上。演出这么多场次以后,人物还是那些人物,台词还是那些台词,但人物已经“脱胎换骨”,在我们身上“活”了:既有经典的影子,又有新的理解和表现。黄宗洛先生扮演的松二爷当然是经典,当观众也认可冯远征扮演的松二爷时,我的表演就成功了。

  人民需要文艺,演员只有不断提升表演水准,才能让品位越来越高的观众接受。传统表演中不适合当代审美的地方,比如略显夸张的处理方式要改进。同时,我们要在一次次打磨和积淀中探索新的表演风格,把每一次演出获得的新体悟,合理地展现在人物身上。

  我一直认为北京人艺不应该只有一版《茶馆》,可以有三四个完全不一样的版本。比如穿着现代人的西服衬衫去演《茶馆》会是怎样?我们可以做更多更具探索性的尝试。

  记者:我国有丰富且独特的演剧经验积累,同时,近代以来的表演艺术又受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国外表演体系影响。如何融合不同表演体系、方法的优长,建立适合当代中国的表演方法?

  冯远征:20世纪上半叶,我们开始引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表演教学产生很大影响,对此我们究竟吸收了多少、发展了多少,值得思考。任何一种表演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应随时代变化不断调整、发展,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前国际上一些表演流派非常关注身体表现力,比如中性面具训练,就是用身体表现人的各种情绪。而身体表现力恰恰是我们的传统戏曲所关注和擅长的。戏曲运用写意的程式化表演,演员一抬手,观众就知道他喝酒了,一拿袖子,观众就知道他哭了。不同的表演体系有其相通之处,古老的表演方式也能挖掘出现代因子。对不同的表演体系,我们要努力做到融会贯通,珍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做出合理的现代转化,同时注重向国外同行学习,打开表演的想象力。

  我起初学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之后又在北京人艺的老师调教下,学习人艺演剧方法,后来我又去德国学习格洛托夫斯基表演方法。如今,我无法分清我的表演中有多少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多少是北京人艺的、多少是格洛托夫斯基的,更多的时候是综合运用,在某一瞬间会特别运用某一种表演方法。在教学中,我往往结合自己30多年来的表演实践经验,教给学生多种表演方法。

  永葆创新和探索精神

  记者:您本人既从事话剧表演也从事影视表演,如何认识两者的不同?从持续几个月的排练,到登台后连续多场的演出,话剧表演是一个不断打磨和锤炼的过程。如何在“一样”中寻求“不一样”,激发表演的新意和活力?

  冯远征:话剧和影视各有其魅力,两者相通的地方是以塑造人物为重心。不管是影视表演还是戏剧表演,演员都要努力奉献出一个让观众信服的人物。根据输出媒介的不同,两者形体表演的幅度有所不同:影视表演更接近生活状态,舞台表演的形体幅度更大一些。

  我始终对话剧情有独钟。我认为,如果一名演员在话剧舞台上历练过,就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与观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表演状态:你的一举一动,观众尽收眼底;观众微笑或蹙眉,都会牵动你的心。话剧舞台非常锻炼人,一部戏需要三四个月甚至更长的排练时间。演员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演出好作品、塑造好人物。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演员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台词。比如,一句再简单不过的“你吃了吗”,演员会用几个月的时间细细品味、细细打磨,而且没有一次会重样。经过几个月的沉淀,演员终于对自己满意了,那就是可以与观众见面的时刻了。

  我在话剧《杜甫》中扮演杜甫的时候,曾有人问我,你每天在台上这样“真摔”“真哭”,不觉得累吗?我之所以不觉得“累”,是因为我不会以一种重复的心态面对表演,否则就会味同嚼蜡、就会产生疲惫感。我们要秉持这样的信念:每一次大幕拉开,都如同演一场新戏,要带着新鲜的、原创的态度用心感受、用情表演,在独一无二的“这一场”中打造新的经典。

  记者:2020年,演艺行业开始广泛尝试“云文艺”的演出方式。网络技术等科技的发展,将给戏剧带来怎样的改变?

  冯远征:“线上”让我们所有人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工作状态,重新认识网络、拥抱网络。去年北京人艺开展68周年院庆直播,观众的评价通过弹幕直接反馈给演员,带来与剧场演出不一样的现场感。“线上”“云文艺”对于戏剧未来发展无疑是一条新路径,丰富艺术表现手段,开拓戏剧表演空间。

  借力科技,可以尝试更多新的表演方式,创新戏剧形式。比如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演员用直播的方式演一场戏、与世界各地的演员用不同的语言共同演绎《哈姆雷特》,等等。我对科技发展给戏剧带来的新变充满期待,希望和戏剧同行一起,永葆创新和探索精神,创造戏剧更精彩的未来。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6日 20 版)
(责编:关喜艳、周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