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北频道>>新闻中心

展现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传承之光)

王蕊娅
2021年12月13日08:5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智化寺京音乐乐器及工尺谱抄本。

  明清时期,在北京东城、南城10余座寺院中传承着一种与唐宋教坊音乐类似的笙管乐,被时人称为“京音乐”,意为京城的音乐,以智化寺为传播中心。1952年,杨荫浏、查阜西两位音乐学家在智化寺第一次听到这种音乐,惊喜不已,当即用钢丝录音机录下了智化寺京音乐最早的音响资料。同一台录音机,还曾采录过华彦钧演奏的《二泉映月》。

  如今的智化寺已变成北京文博交流馆,汇集古建、古乐、造像、雕刻、彩绘等明代文化艺术。这个四进院落的空间,保护着两项国家级文化遗产:智化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京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遗产都是首批被列入国家级名录的。

  智化寺京音乐原是宫廷礼乐,创作于宫廷、流传于寺院、服务于民间,囊括着3种历史文化信息,有“中国古乐活化石”之称。京音乐以曲牌为单位,单独演奏的称为只曲,更多曲牌串联在一起称为套曲。目前保留下来4部套曲,一部套曲由10多个曲牌组成,演奏时长近1个小时。这些曲牌名称古雅,多为唐、宋、元以来盛行的南北曲曲牌。有的与唐代教坊曲相同,如《望江南》;有的与宋词词牌相同,如《好事近》;个别套曲曲牌连缀顺序与元曲几乎完全一致,如《滚绣球》《醉太平》。

  管子、笛、笙、云锣和堂鼓,是智化寺京音乐所用的基本乐器。这样的乐器组合形式,源于汉代军乐鼓吹。南宋瓦肆中出现了“清乐”组合,以筚篥、笙、笛、方响(即云锣)、拍板等乐器组成。至明代,宫廷朝会乐、宴飨乐使用的丹陛大乐、进膳乐、太平清乐等编制,则与智化寺的笙管乐基本一致。智化寺京音乐所用管子仍保留着前7孔、后2孔的宋代形制。所用笙为17簧,其中有两支“义管”为需要转调时临时换装,这也是宋制。这几件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可谓轻便实用,各乐器既相互照应又各自发挥所长,既围绕着主旋律又避免齐奏,逶迤追逐、和而不同,演绎出辉煌盛大、庄重典雅的中国古代“交响乐”气派。

  智化寺京音乐采用传统的工尺谱,最早的存世曲谱为清康熙三十三年智化寺第十五代艺僧容乾所抄的《音乐腔谱》,另有清道光、光绪等时期的抄谱共12本。每本抄谱字体规整、曲数庞大,字里行间透着每一代传人对待音乐传统的严谨。抄写工尺谱是为了记录保存,也便于学习和授徒。由于工尺谱只记录骨干音和“板”,那些骨干音之间的连接音(称为“阿口”)只能靠口传。“韵谱”是每一位传人的基本功,师徒共执谱本,一板一眼、一字一句地教唱,直到把工尺谱烂熟于心,才可脱谱演奏。传世的12本抄谱共记录了笙管乐曲牌200余首,传至第二十六代传承人时,仅余42首可以演奏,格外珍贵。

  胡庆学等5名第二十七代传承人是1991年来到智化寺学艺的。他们坚持学习了5年。师父对他们督促得紧,先韵谱、后演奏,一首接一首逐个背过。师父要求姿势端正,用丹田之气,口风要正。“难学易忘少人知”,他们对师父的这句话深有感触。正是他们的韵唱和演奏,让今人能够听到500年前明代宫廷音乐的声响。

  乐声穿越五百年。第二十七代传承人成为馆里的全职乐师,每天上午10点、下午3点准时演奏并讲解相关知识,很多观众慕名前来欣赏。智化寺京音乐这一古老的音乐文化遗产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展现着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13日 19 版)
(责编:周恬、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展现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传承之光)
  图为智化寺京音乐乐器及工尺谱抄本。明清时期,在北京东城、南城10余座寺院中传承着一种与唐宋教坊音乐类似的笙管乐,被时人称为“京音乐”,意为京城的音乐,以智化寺为传播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