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北频道>>新闻中心

云南景谷:“白+绿”绘就村美民富产业兴的新画卷

周恬
2022年07月22日08:49 |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小字号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永平镇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航拍。人民网 记者李发兴摄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永平镇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航拍。人民网 记者李发兴摄

炎炎夏日的午后,艳阳高照,晴空万里。

行走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永平镇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一座座白墙灰瓦的小洋楼在道路两旁次第排开,一棵棵火焰树花朵猩红、树下成荫。不远处,村民三三两两坐在树荫里话家常,一只大黄狗卧在墙角闭目养神。呈现出一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和谐景象。

近年来,景谷县盘活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绘就出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新画卷。

景谷6.6级抗震纪念碑。人民网 周恬摄

景谷6.6级抗震纪念碑。人民网 周恬摄

灾后重建 村容村貌焕新颜

顺着永平镇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干净整洁的道路走去,便来到了活动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赫然刻着“景谷6.6级抗震纪念碑”几个字。

“2014年10月7日,景谷发生6.6级地震,震中就在我们永平镇。”永平镇副镇长周幸生介绍,由于震源比较浅,基础设施损毁严重,造成1人死亡、352人受伤,全县3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3亿元。

“地震那天我在家里。突然发生一阵剧烈的摇动,然后就停电了。”永平镇芒费村党支部副书记鲍太春回忆道,地震发生后,他连忙呼喊村民到开阔的场地避难,并前往各个村寨排查村民受伤、房屋损毁情况。“七七组有45户房屋,地震后多处塌方,35户房屋完全不能住了。”

灾情就是命令,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迅速行动,抗震救灾。“地震后1小时救援物资到达现场,2小时恢复通讯,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58450户民房重建任务。”周幸生说,“2017年8月,全县灾后重建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已全面恢复,部分领域已超过灾前水平。”

“现在我们这里的房屋都是统一规划设计的。人畜分离,闻不到臭味。出门走几步就有路灯和分类垃圾箱,还修了公厕,环境好得就像住在花园里一样。”现在的村容村貌令七七村民小组组长刘先泽感慨万千,“变化实在太大,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村民家的院墙上印刷着“党在 家在”的标语。人民网 周恬摄

村民家的院墙上印刷着“党在 家在”的标语。人民网 周恬摄

当时在救灾现场,刘先泽的儿子自发拉起“党在 家在”的标语。如今8年过去,土路土房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硬化过的道路和整齐划一的楼房。只有那句“党在 家在”的标语,还印刷在村民家两层楼房的白色院墙上。

景谷县永平镇永裕社区航拍。人民网 记者李发兴摄

景谷县永平镇永裕社区航拍。人民网 记者李发兴摄

盘活资源 百姓增收路子宽

在景谷县永平镇永裕社区,居民也告别了土房,住进了楼房。这个由山区搬迁群众组成的村庄,面临着自然环境改变、土地远离居住地等难题。

“不仅要让村民搬得出,还要让大家能致富。”永裕社区党总支书记周仕俊说。为了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农村土地承包的经营权问题,对搬迁农户的原址所在土地进行确权登记颁证,盘活原承包土地,由社区牵头统一将农户原承包地以每亩600-1200元不等的价格流转给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增加搬迁农户的收入,确保土地资源不浪费。

永裕社区成立党支部后,又成立了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遵循“统一承包,按需流转”的原则,将合作社集中流转管理的3500亩土地,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流转给个人、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有效盘活土地资源,让搬迁居民实现“无后顾有前路”。

在山上放眼望去,农作物茂密生长,没有一处闲置农田。人民网 周恬摄

在山上放眼望去,农作物茂密生长,没有一处闲置农田。人民网 周恬摄

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尽显葱茏。烤烟、甘蔗、西番莲、无筋豆等农作物茂密生长,没有一处闲置农田。“去年,我们社区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实现村集体土地租金收入30万元,带动搬迁居民依托产业增收3100万元,户均增收2.7万元。真正实现挪穷窝、拔穷根。”看着眼前的风景,周仕俊欣慰地说道。

让资源变资产,成为景谷县各个村的共识。

景谷县威远镇香盐村林产业原料林基地航拍。人民网 记者李发兴摄

景谷县威远镇香盐村林产业原料林基地航拍。人民网 记者李发兴摄

威远镇香盐村共有林地资源39154亩,人均24亩。林改后,林地分到了各家各户,村委会和各个村民小组也都留下了部分林地面积归集体所有。林地就是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

香盐村党总支率先在奋发、芒牙河一、二3个村民小组以小组农户内部竞标的方式,以每亩50-140元租金租种组内集体林地,解决了以往林地外流、收益低的问题。同时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依托合作社,与云景林纸公司进行结对帮扶,扶持农户进行桉树种植。

香盐村芒牙河一组党支部书记李学昌就通过种植桉树尝到了甜头。2003年李学昌成为村里第一批种桉树的人。“种玉米、养鸡不赚钱,我就尝试着种了19亩桉树,2008年砍伐,赚到6万块的现金,全是10元一张的,我用袋子扛回了家。”提起种桉树的经历,李学昌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李学昌家的桉树种植面积达300多亩,每一轮砍伐收入达到五六十万。其他村民纷纷效仿,如今每户平均种植桉树五六十亩,五年砍伐一次,每轮砍伐收入达十万元。

2019年至2021年,香盐村村集体经济连续3年突破20万元。香盐村党总支书记刀文明说:“现在山上看不到荒地,到处都是林子。以前村民住‘杈杈房’,现在都盖起了楼房,有的家里还有小汽车呢!条件好了,外出的打工人都回来了,山里的小伙也娶到了坝子上的媳妇儿。”说完,他爽朗地笑了起来。

威远镇芒冒村党芒现村民小组。人民网 周恬摄

威远镇芒冒村芒现村民小组。人民网 周恬摄

依托优势 产业发展动力强

距离景谷县城3公里,有一座典型的傣族集聚村寨——威远镇芒冒村芒现村民小组。

宽叶木兰化石。人民网 周恬摄

宽叶木兰化石。人民网 周恬摄

竹子编制的小栅栏随水泥道路蜿蜒进村寨,金色的屋檐随处可见,屋檐上还有不少孔雀的形饰。村子的中央有一棵巨大的榕树,根深干壮,枝繁叶茂,阳光洒下来投影在地上形成斑斑驳驳的光圈。榕树旁有一座沪滇协作建造的展馆,里面展示着宽叶木兰化石。

“这就是宽叶木兰化石,距今约有3540万年了。”威远镇芒冒村党总支刀宇阳指着展柜里的化石介绍,“这个化石仅见于我们芒冒村芒现村民小组,它的出土,为引证茶树的最原始产地在滇西南地区增添了古植物依据。”

在宽叶木兰化石展柜的旁边,还展出着外表形似高脚酒杯的象脚鼓。芒现村民小组不仅是茶树始祖宽叶木兰化石发掘地,也是傣族象脚鼓技艺传承地。

芒现村民小组曲径通幽。人民网 周恬摄

芒现村民小组曲径通幽。人民网 周恬摄

依托独特的文化优势和便捷的区位优势,芒现村民小组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将农业产品和观光、体验相结合,建设宽叶木兰化石展馆、观光卵石栈道、傣族文化特色水车、傣族美食一条街、百家宴文化活动体验广场、体验农场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近2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100万元以上。

刀宇阳说:“芒现村民小组不仅是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还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引得游客纷纷打卡的,还有民乐镇大村村秧塔村民小组。

景谷县民乐镇白茶基地航拍。人民网 记者李发兴摄

景谷县民乐镇白茶基地航拍。人民网 记者李发兴摄

现今已知的植株最大最古老的景谷大白茶——秧塔大白茶始祖就坐落于秧塔村民小组。秧塔古茶树群落现存古树茶2200余株,经认证树龄超500年有174株。秧塔村民小组产业主要以种植秧塔大白茶为主,种植面积890亩,古茶树实现年均产值1500万元。

民乐镇大村村秧塔村民小组村民正在采茶。人民网 记者李发兴摄

民乐镇大村村秧塔村民小组村民正在采茶。人民网 记者李发兴摄

凭栏远眺,茶园尽收眼底,郁郁葱葱,苍翠欲滴。

民乐镇副镇长徐荣泽介绍:“秧塔大白茶与其他茶不同,它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白毛茶,氨基酸含量相当高。在道光年间,当地官员精心采制成‘白龙须茶’,用红线扎成谷穗型,向朝廷纳贡。”

古树白茶芽叶满披绒毛,成茶肥硕厚实。人民网 周恬摄

古树白茶芽叶满披绒毛,成茶肥硕厚实。人民网 周恬摄

随着近20年的推广,景谷县现有大白茶18万亩,仅民乐镇就已种植5.6万亩。

2021年,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白茶资源,景谷县在民乐镇秧塔村民小组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700万元,实施秧塔白茶文旅综合提升建设项目。建设综合服中心建设、停车场等公共设施配套,实施栈道铺设、移民小寨风貌改造、特色农家乐改造等小寨亮点打造,深度挖掘秧塔小寨乡风民俗,秧塔移民新寨焕然一新。

如今,景谷县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和“中国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等荣誉称号。“白色”和“绿色”成为景谷茶产业发展的底色。

(责编:周雯、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