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推进标准化改造,实现精细化管理
农贸市场变智慧菜场(有温度的举措 暖民心的行动)
核心阅读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着力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统筹调度市、区、街道三级力量,按照“一场一策”个性化方案,对全市农贸市场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在内外环境、硬件设施和经营管理上呈现新面貌,不仅更清洁、更美观、更安全,而且更注重提升智慧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早上6点,晨光熹微。湖北武汉市洪山区广埠屯菜场已经人头攒动。白菜摞成小山,茄子油亮饱满,辣椒挤挤挨挨,新鲜味道扑面而来。
“老魏,今天抽检你家的菜!”
“好哩!”
左手托起一棵生菜,右手掰下一片菜叶,广埠屯菜场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检测员李玲将菜叶放进样品盒里,轻轻盖上盖子。
近年来,武汉市着力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统筹调度市、区、街道三级力量,按照“一场一策”个性化方案,对全市农贸市场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在内外环境、硬件设施和经营管理上呈现新面貌,不仅更清洁、更美观、更安全,而且更注重提升智慧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检测专业、来源可溯
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拎着样品盒,李玲爬上楼梯,走进农残快检室。10余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清洁区、样品存放区、检测区界限分明。李玲拿起手机拍了一张照片,在“洪山区快检群”里打卡。
抽取样品液滴进试管,分别加入药剂。将15个试管样品一一放进快速检测仪后,李玲告诉记者,快检室主要用来检测果蔬农药残留,仪器可以在180秒内自动检测出样品的抑制率。抑制率小于等于40%为合格,超过40%,就有农残超标的风险,要进行二次检测。
最初,抽检工作由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后来,菜场建立了自己的检测室,改用试纸检测。自武汉市农贸市场改造工作推进以来,全市农贸市场新建或升级农残快检室315间,快检覆盖率达99%。
有了标准化操作流程和智能检测设备,区里还多次组织培训,李玲的操作日益熟练。“步骤并不复杂,关键要细心。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放心。”李玲说。
不一会儿,结果出来了:这批样品全部合格。打开电脑,李玲将登记好的检测数据上传到“农贸市场管理平台”,“这是我们菜场专门找第三方公司设计的,用处不小。”
李玲领着记者来到一楼,入口处悬挂一横一竖两块屏幕,“看,最上面就是我刚刚上传的数据,最近几天的检测结果都看得到。”
原来,两块屏幕分别与菜场工作人员的电脑和商户的智能电子秤联网。电子秤上每完成一笔交易,横屏上就实时更新整个菜场的交易总量和交易额,避免了缺斤短两的现象。
竖屏是触摸屏,主要用来进行交易查询和食品溯源。记者随机买了一捆豆角,拿到印有二维码的小票,对着识别区一扫,屏幕上出现了摊位编号、商品名、单价、重量和金额。点击“溯源”按钮,供应商和产地来源两栏清楚标示了菜品的进货渠道。
智能电子秤背后,离不开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的支撑。“农产品好比被无数双‘眼睛’盯着进入流通环节,信息不可篡改,保证了食品安全可追溯。”李玲说。
购物方便、服务健全
感受到熟悉的烟火气
早上7点40分,把孩子送到学校,武汉市民陈丽萍走进武昌区水果湖附近的菜场。
推着智能购物车,挑一把香蕉、几个桃子,把商品条形码对准推车上的激光扫描口,“叮”的一声,车把手上方的屏幕自动生成订单。“看,点‘付款’就能用手机支付啦,不用去收银台排队,挺方便。”
陈丽萍的家就在菜场附近。小时候,她常和家里人蹬上旧自行车来这里买早点,排队递上手心儿攥热的纸币,护着滚烫的粉面一溜小跑,小心翼翼挂在车把上,再“嘎吱嘎吱”地骑回家……
曾经,菜场一楼美食店林立,豆皮、藕汤、热干面,各种特色餐食一应俱全。几年前,经历了一轮改造,美食店因不符合卫生和消防规范,全部关门了。现在走进升级后的菜场,陈丽萍发现,不仅环境更整洁,购物更便捷,还有很多小时候买过的特色商品,曾经念念不忘的美食档口也回来了。
相比于此前的改造,这次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标准更高。2020年1月发布的《武汉市农贸市场(菜场)标准化改造实施方案》提出,要根据现有市场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改造。
武汉市将改造划分成三类标准:1.0标准是基础标准,要求菜场干净整洁、安全放心、文明规范;2.0标准则需要在智慧化建设上有所突破;3.0标准瞄准现代商超化农贸市场,重点建立超市化运营管理和智能服务。
在全市实施改造的318家农贸市场中,像陈丽萍去的中百市集水果湖店这样3.0标准的市场共有19家,所有产品统一采购、明码标价。
相比以往摊贩各自经营的方式,陈丽萍更喜欢现在的样子,“水果是分装好的,蔬菜都不带泥,即便下雨天也不会涨价。干净又方便,还是熟悉的烟火气。”
不仅如此,在市集二楼,还增添了顾客休息区、微波炉、擦鞋器、免费制冰机等便民服务设施。中百市集水果湖店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商超化菜场而言,改造并不只是改变买菜环境,“买菜”功能扩展了到包括餐饮、社区服务等在内的复合业态。
注重细节、贴心服务
谋求长效管理精细化
“丽丽,电费快用完了!”
“这就来!”
10点钟,买菜的高峰期已经过去,江岸区市井荟唐蔡便民生活市场店长杜丽丽却没闲下来。帮市场商户充水电卡,是她每天都要做的事。
“4个多月的改造,我全程没停业,改造后租金还给打九折。看看这视野,比以前可亮堂多了!”拿到充好的电卡,冻货商户邓春红笑盈盈地对记者说。
唐蔡路上的这家市场曾是经营多年的“老字号”。杜丽丽介绍,这轮改造重点对市场内老化的电气、排水系统进行了重新规划,整体加装了空调和新风系统,顶棚还增添了双层遮阳网。
“不过,菜场改造,不只是刷个地、抹个漆,再添几样设备那么简单。细节决定成败。”杜丽丽说,光是市场一楼中间的岛台,就经历了3次调整。
最初,岛台是固定在原地的,适应性差。后来,市场购置了活动式岛台,可材料又出了问题——侧面的木头不防水。换成不锈钢材质后,商户们又发现,水产区的岛台足有1米多高,上货不便。下调了岛台高度,才最终令大家满意。
最近,杜丽丽正忙着将一间闲置的门面房改造成直播间。疫情给市场线下生意带来一定影响,她很希望帮助商户们拓展销售渠道,用市场里的生鲜食品做成美食,通过直播吸引消费者线上购物。
如何保证长效管理精细化,是武汉市菜场改造验收后的工作重点。
“菜场关系到千家万户,国有企业在保供稳价方面具有‘压舱石’作用。”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市场规范和合同监督管理处处长仵劲松介绍,政府鼓励大型国企充分发挥在城市治理、公益服务中的责任担当,积极参与农贸市场改造和经营管理,形成可推广的模式经验。
唐蔡便民生活市场的运营方湖北市井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隶属于武汉市一家商贸国企。继在武汉完成13家菜场的改造后,市井荟总结经验,将业务拓展到了湖北其他地市。
未来,公司计划逐渐向供应链管理方向转型,与市郊和周边地市的农业合作社展开深度合作。“生鲜产品从农田直供菜场,商户和老百姓能得到更多实惠。”市井荟执行董事许浩说。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19日 1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