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北频道>>资讯

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篇章

郭琰  王梦佳
2023年04月06日11:16 |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小字号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它的生成不仅凝聚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举,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魂,并且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基。新时代新征程,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美好篇章在人类文明的时空延展中惠及中国、世界乃至整个地球生命共同体。

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走中国式生态现代化新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西方现代化。欧美等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发展中,以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傲慢且无节制地对待自然,形成“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该模式短期内为工业国家创造巨大财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发生的“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令人遗憾。

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何走出现代化发展中的环境困局呢?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能回避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站在环境民生福祉的政治高度,坚决抛弃西方现代化建设的老路,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走上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道路。

中国式生态现代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智慧的思想精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滋养。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对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做出了判断。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段话表明人与自然既存在差异,也有统一。人在自然界中,依赖自然界,而不是独立于自然界外。因而,我们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不应凌驾其上。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建立在现实的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这一观点不仅突破了以往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片面理解,也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牢牢地置于实践活动基础上。由此,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历史进程也成为反思、规范人类社会实践方式的直接表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达了“自然史与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的观点,恩格斯则在《自然辩证法》中更严肃地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恩格斯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解释,更强调实际地变革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实践上,秉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传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迈向文明新征程的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也深深地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的文化中。中国古人历来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和生活状态。先秦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自然而然的生成演进规则进行概括;庄子在《齐物论》中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意指天地万物与人是生命统一体,人与自然之间理应和谐共处;荀子则在《天论》中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的产生与养成离不开其“和”的自身规律。到了汉代,儒家重要代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的第一次明确表达。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观念也反映在经典诗句和治家格言中。可以说,“天人合一”早已深深地融入到了劳动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使得中华文明繁荣不息。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是因势利导建设而成的大型水利工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与实践的点睛之作,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遵循自然之道,诠释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它不仅造福古人,更泽被子孙。“天人合一”历久弥新,古人的生态智慧成就了今之国人的文化自信,成为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实践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生态观念相结合,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生成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鲜明主题的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这一文明观念的指引下,我国创新绿色发展方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累积出现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正迎面走来。

新时代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石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其核心要义是要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它坚持生态优先,将绿水青山视作自然财富、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追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的发展目标。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绿色发展”理念激发出“绿色发展”的行动活力。伴随近十年的绿色实践,我国着力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监管考核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面对生态现代化的艰巨任务,二十大报告第十部分专门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说明,将“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三者联系在一起加以部署,为新时代绿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生态根基,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倡导绿色消费,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在战略上保持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已取得的成果;在战术上重点把握内在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科学、依法、精准施策,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在行动上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解决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针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从整体观、系统观出发加快实施保护、修复工程以及制度改革。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切实推行草林河湖以及湿地的休养生息等。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创新科技,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惠及中国、世界及整个地球生命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条利民、惠民、为民的发展之路,不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将惠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乃至整个地球生命共同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坚定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与东南亚合作建设的绿色示范区、援助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等都在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在人类时空的延展中,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正积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同国际社会一起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

(责编:周雯、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在探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县城上走在前列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湖北省赤壁市是湖北省20个高质量发展县(市)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