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近日,在中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中南民大”)2023年“校长奖学金评选展示”活动决赛上,10位同学获得年度“校长奖学金”荣誉称号。
校长奖学金是中南民大授予在校本科生的最高荣誉,是中南民大履行立德树人使命任务的实践成果之一。中南民大校长李金林在致辞中,对同学们殷殷嘱托道:“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要敢做先锋、不做过客、不当看客,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进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校的发展又迎来新的机遇和新的目标。围绕如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关问题,近日,人民网专访了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
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
聚焦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民网:从1951年建立,中南民大这些年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李金林:建校72年以来,中南民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累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17万余名各民族高素质人才,他们或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者,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捍卫者。
学校从最初仅有194人的民族干部培训班起步,到上世纪80年代发展成为学科专业较为齐全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从1985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到2006年设立第一个民族学博士点。如今的中南民大已经发展成为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学生近3万人,教师2200余人,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23个专业型硕士点,涵盖10大学科门类77个本科专业,在国内的十几所民族大学中名列前茅。
人民网: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发挥自己民族院校的特点,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
李金林:多年来,中南民大一直加强学位点的建设,2006年,第一个博士点的突破就是民族学。在接下来的10多年里,学校增加了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助力民族地区建设上,我们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积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科研方面,中南民大注重产学研结合,成果丰硕。针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师生撰写了大量咨政报告和民族地区发展规划等。现在学校又增加了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方面的关注,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建设了多个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平台,如生命科学学院水稻类的种植、药学院针对民族地区的药材种植、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智慧农业成果等,都将助力民族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
中南民大同样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创办孔子学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交流合作等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
用“大思政课”勾画民族同心圆
人民网:作为一所民族院校,中南民大是如何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哪些特色、亮点?
李金林:中南民大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学校积极营造协同育人氛围。学校充分挖掘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安全保卫人员等多岗位的育人要素,将育人职能贯穿工作始终,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合贯通。学校党委坚持实施“成长守望”计划,1名机关干部联系1-2名学生,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设立“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等,定期举办学生代表座谈会,多渠道与学生交流互动、释疑解难。学校多措并举,营造人人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的协同育人良好氛围,为讲好“大思政课”凝聚思想共识。
思政课是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马院之一,中南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的六门思政课皆为国家一流或者是湖北省一流课程。现在,思政课又增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各族学生的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概论》课成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
在课堂之外,学校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学校遴选了760余名教师和党政干部担任班导师,强化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引导和价值观培育,细化学生学业和科研引领,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与学生“共情”,做“家长式”导师,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发挥着讲好“大思政课”的重要力量。
人民网:现在有些大学生会认为思政课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浓,学校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的?
李金林:首先,学校通过向外招聘和内部选拔,把优秀的老师充实到思政课岗位上去,按照1:350的比例配置了思政课老师,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其次,学校在提升课堂抬头率上下功夫。没有不好的课,只有不好的老师。通过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来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为此,学校保障了思政课经费投入,让老师们尽量参加更多的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帮助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上,中南民大打造朋辈互助队伍。连续二十年开展的“毕业生论坛”“学长计划”等,发挥优秀学生传、帮、带作用。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训练营、学生资讯中心等学生组织,依托“一站式”社区建设,引导各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嵌入文化”促进各民族学生水乳交融
人民网:作为一所民族大学,中南民大在学生工作上有什么特点?
李金林:中南民大有56个民族的学生,学校通过学习嵌入、生活嵌入、文化嵌入等方式让各民族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针对来自全国各地各族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的情况,学校探索实行梯田式培养模式,即坚持分级教学,像梯田一样。尤其是基础课的教学,如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按基础程度分班,针对不同基础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分层教学已经实行多年,通过几年的学习教育之后,学生毕业的时候用一把尺子来量,绝对不降低标准。
人民网:学校在帮扶贫困生方面有何举措?
李金林:学校设置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等政策,建立起立体式资助体系。除了国家奖助学金,学校每年要拿出一亿元左右资金来支持贫困学生。我们学校食堂饭菜价格普遍较低,现在馒头也只要4毛钱一个,热干面1.3元一份,十几年没涨过价,学校每年拨给食堂的价格平抑基金超过500万元。
梯田式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基础差而掉队,立体式资助不会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中南民大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2023年4月,学校获批国家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发挥出服务国家战略、深化主线工作的学科带头作用。
下一步,学校将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高“三全育人”工作水平,努力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