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湖北通山:共同缔造聚民心 百年古村焕新韵

2024年05月31日16:13 |
小字号

古树参天,流水潺潺,古桥边,11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错落有致。一大早,家住湖北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王氏老屋的村民们早早起床,相约来到老屋一起唱山歌、谈天说地,制作大家喜爱的粽子,寂静的古民居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以前我们大事小事都在老屋里面举办,我入党也是在这老屋里进行的,现在我们和年轻人一起包粽子说说笑笑,包好了还送给我们,很开心!”80多岁的老党员王贤泽笑得合不拢嘴。

在湖北通山,很多古民居曾因村落“空心化”面临保护困境。如今,通过党建引领开展“自助式”共同保护模式,让一座座古名居在“乡贤主导、村民参与、保护为主、整村修复、共同缔造”中重新焕发生机!

由王氏老屋、老宗屋群落、高明书屋、义筹老屋合并而成的“江源村古民居”,以王氏老屋为主,依山而建,坐南朝北,成“品”字形分布在青山绿水间,气势壮观。然而十年前,由于无人居住且保护不力,部分建筑已开始破败坍塌,门窗木雕等被抠盗严重,面临困境的江源古民居被描绘为“风雨飘摇”。

2014年6月22号,江源村王氏老屋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省、市、县的广泛关注,村民参与老屋保护和修复的热情高涨。2015年8月30日,江源村王氏老屋里里外外站了100多号乡亲。这一天,经湖北通山县文物管理局批复,江源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正式挂牌成立。理事会下设三个小组:古民居管理和修缮小组、环境保护和卫生治理小组、文化挖掘和宣传小组,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文物保护。

“成立理事会之后,不仅没有人拆老屋,村民们还纷纷捐款捐物,改建老屋。”江源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会长王能志说,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将自家老宅清空交由理事会统一管理,将散落在外和自家珍藏的古匾、石磨、旧鼓、老家具、老陶罐等古董文物交给理事会统一保存。同时,村民自发捐款28.5万元用于文物保护。

村民自发修缮古民居(程思摄)

村民自发修缮古民居。程思摄

老屋留住了,村民的心也逐渐齐了。

如今,村党支部、理事会连续三年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带头下河捡垃圾,恢复河道清洁,帮助村民们改变卫生观念和习惯。江源河边种起了一排排景观树,三两户配备了一只垃圾桶,垃圾由专人回收统一填埋,村里出台了禁渔公约,组织专人巡视,实行了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党员王能雨主动清理村庄沟渠、帮助留守老人开展代办服务,村民王定煌主动当起人居环境整治片长、矛盾调解员,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村庄建设。

大家的努力也产生了实效,2023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发文,公布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江源村名列其中。

每逢春节,由理事会发起、组织,村民自筹的175节369米长的板凳龙在村中“巡游”,欢庆新年,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顶流”,“能舞好板凳龙的村庄,一定是兴旺的、团结的。”党员王定钊说,只有乡亲们的心在一起,才能舞好这条龙。

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江源村 (程思摄)

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江源村。程思摄

如今,在湖北通山县江源村的村落里,活跃着志愿学生团队、返乡能人、村民、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日夜守护着古民居,守护着村落的灵魂与文脉,未来十年,随着洪九(洪港镇到九宫山)旅游公路的贯通,这座隐藏在鄂南边境的古村将迈向更宽阔的发展之路,江源村也将成为湖北最宜居最宜业最宜游的和美乡村。(程思 张威 刘璇)

(责编:周倩文、张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湖北:夏日湿地 候鸟翩跹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千湖之省”湖北多处湿地迎来成群的夏候鸟。连日来,记者前往湿地公园实地探访,一幅幅人鸟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折射出近年来湖北湿地保护的成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