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气象预警信息是怎样产生的?
入梅以来,湖北接连遭受多轮强降雨。武汉中心气象台7月9日6时52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9日8时至10日8时,十堰、襄阳、随州、神农架、恩施北部、宜昌北部、荆门北部、孝感北部、黄冈西北部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请注意防范。
一条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能为当地提前做好防御灾害和应急处置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气象预警信息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送到大众手中的呢?
气象观测员雨夜核查观测站降水量。朱慧丽摄
这要从精密的气象观测说起。
为了更早地捕捉到天气系统,气象部门通过空基、天基、地基观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对风、温度、湿度、雨量、雷电、云等诸多气象要素进行监测记录和分析。
“气象卫星,就像望远镜,它能提前捕捉到对流初生,让气象预报员大致掌握未来天气的发展趋势。”武汉中心气象台副台长王珊珊介绍,“但雷暴大风、暴雨、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尺度小、发展速度极快,想要捕捉到它们,就需要气象雷达这样的‘前线哨兵’来精细跟踪。”
目前,湖北省建有9部S波段雷达,每部雷达能探测到250公里范围内的气象数据,空间分辨率1公里以内;同时,在全省重点区域建有8部X波段雷达,有效探测距离75公里,空间分辨率达到75米,可在3分钟内完成扫描。多种雷达互相配合、协同观测,能精细、高效地探测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
湖北省还有3000多个自动雨量站,能实时采集精确到0.1毫米的逐分钟降雨量实况。
“卫星、雷达、自动雨量站实现了立体三维观测体系,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撑。”王珊珊说。
随着强对流天气的各项数据源源不断地被采集,省市县共用的气象预报预警一体化平台便派上用场。
该平台集成了各类天气数据,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技术,通过智能算法,提前精准识别各类灾害性天气并发出警报。
预报员在分析雷达回波。崔芸嘉摄
“平台通过智能算法识别并预警灾害性天气,而智能算法则依靠预报员研发。”王珊珊介绍,以雷暴大风预警为例,预报员计算出现雷暴大风时雷达回波的强度、伸展高度和径向速度等条件,并据此研发出关于雷暴大风预报预警的智能算法嵌入平台。当平台中各项数据达到相应条件时,就会识别出雷暴大风并发出警报。
预警信息从武汉中心气象台发送到各市县气象台后,预报员则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形、灾害隐患点等信息,对预警信息进行人工订正,并“一键式”发布精细到乡镇街道的雷暴大风预警。
一条气象预警信息从制作到发布至用户仅需3到5分钟,强对流预警信号提前量在1小时以上。
此外,湖北省气象部门依托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研发了预警信息精准靶向系统,具备以乡镇为单元向公众快速靶向发布临灾警报信息能力。
截至7月9日12时,今年入梅以来湖北省发布预警信号2232期,暴雨临灾警报668期,开展叫应3821次,覆盖应急责任人472万人次,公众7.5亿人次,438个乡镇1499.8万人次接收暴雨临灾精准靶向短信。
预警信息成功发至公众手中后,气象预警工作仍在继续。预报员还将持续关注天气走势,及时调整预警级别并发布信息。(张沛、周恬、代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