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肯尼亚的丰收故事

2024年11月07日10:22 |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小字号

      在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内,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非中心”)的农业示范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农业示范区内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在标准化管理下茁壮成长。

这里不仅是丰收的摇篮,也是中肯农业合作的生动见证。

中—非中心是中国政府在境外建设的综合性科教机构,总部位于肯尼亚,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

为协同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中—非中心在肯尼亚建设完成农业示范区,将中国先进农业种植技术、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引入非洲。

每一个清晨,中肯两国科研人员都会准时来到田间,检查土壤湿度,给作物施肥、浇水。

2022年5月,中—非中心农业示范区首次启动玉米示范种植。通过实施中国科学院农业科研院所的农艺技术,当年11月,示范区就迎来了玉米丰收。

农业示范区玉米丰收仪式现场。中-非中心供图

农业示范区玉米丰收仪式现场。中-非中心供图

白玉米是肯尼亚人的主粮之一。为了体现农业科学管理的普适性,科研人员选用了和周边农户一样的品种,区别在于改变了当地较为普遍的粗放式种植,而采用了标准化的种植技术以及合理的水肥配比管理。尽管遭遇干旱,示范区试种的本地白玉米仍喜获丰收,产量达每英亩2700公斤,比周边同类玉米产量高出约50%。

中—非中心非方主任罗伯特·吉图鲁(Robert Gituru)如此评价:“中国的种植管理技术让耕作变成了标准化流程,易学易懂,也适合传播给农民。这次丰收只是一个起点,如果得以全面推广,肯尼亚的大量中小农户将受益匪浅。”

针对肯尼亚当地中小农户普遍依赖人力耕作效率较低的问题,2023年,中—非中心引进了中国制造的手推式播种机,将播种效率提高了八倍,受到了当地农户的欢迎。

农业示范区还定期组织小型农业技术培训,介绍和推广实用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其中,一项新型节水灌溉技术,不仅保证灌溉效果,还能节约50%的水资源。

几个月后,接受过培训的农户发现,采用新的灌溉技术种植的农作物在旱季依然可以保持高产。

“既‘授人以鱼’,又通过技术合作、派驻专家等系统工程‘授人以渔’,助力当地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非中心海外主管余海峰表示。

以往,肯尼亚国内几乎没有规模化葡萄种植,特别是鲜食葡萄非常稀少。农业示范区引进了13个不同品种的葡萄,涵盖鲜食、酿酒和制汁等用途,其中8个品种在肯尼亚生长适应性表现优良,特别有3个鲜食品种和1个酿酒品种表现突出。

农业示范区实施的中国品种葡萄种植和推广方案,满足了当地对鲜食葡萄的需求,同时也降低了对进口葡萄的依赖。

一直以来高昂的肥料价格对于非洲国家大部分农户来说是难以负担的成本。近年来,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非洲的化肥生产项目,改变了这一局面,对肯尼亚乃至非洲意义重大。

“中肯农业合作不仅带来了丰收的硕果,更带来了生活的改变。”肯尼亚农民约翰·欧瓦(John Awour)不禁感叹。(张沛 李涵)

(责编:郭婷婷、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肯尼亚的丰收故事
  在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内,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非中心”)的农业示范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农业示范区内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在标准化管理下茁壮成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