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武汉汉楼乡村振兴的蝶变之路【3】

仲春时节,驱车驶入武汉市汉楼村,蜿蜒的柏油路两侧绿意葱茏,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文化广场上孩童嬉戏声阵阵,果园里的桃花与油菜花交织成一片绚烂花海。
这片曾产业薄弱而沉寂的乡村,如今正以蓬勃之姿绽放新颜。
“六年前,这里的土路坑洼泥泞,村民靠天吃饭,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站在村口的“黄金蜜桃”种植基地前,武汉市江汉区烟草专卖局职工夏琪感慨万千。
2018年,作为驻村工作队的一员,他与同事们扎根汉楼村,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如今,这场由“输血”到“造血”的振兴实践,正结出累累硕果。
光伏生金,荒山结出黄金果
2018年的汉楼村,当夏琪带领驻村工作队踩着泥泞土路走访时,贫困户老李家开裂的砖石房让他心头沉重。
“全村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留守老人靠几分薄田度日。”村委会戢书记回忆道。转机始于光伏扶贫项目的落地。工作队在深入调研后惊喜地发现,村里具备发展光伏的天然优势。
“那些日子,老夏人都瘦了一圈。”村民至今记得在那段为项目奔波的日子里,驻村工作队频繁往返于市区和村庄之间,协调各方资源,为项目的推进四处奔走的身影。在争取到武汉市烟草专卖局以及武汉市卷烟厂的专项资金后,一座200kW光伏的发电站建成,年售电收益超20万元,持续收益期达25年。
这笔“阳光财富”不仅为村集体提供稳定收入,还通过设置护林员、卫生员等公益性岗位,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如今,老李不仅成为光伏电站管护员,还在工作队帮扶下承包了两大棚黄桃种植,“去年光桃就卖了7万块,孩子在武汉读了职校,这日子真有奔头!”
荒山变果园,是汉楼村产业转型的又一缩影。
工作队引入“黄金蜜桃”、柑橘等经济作物,打造500亩种植基地,并建设17个打谷晾晒场、打通了多条机耕路,形成“春赏花、秋摘果”的农旅融合模式。
村民徐良刚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玉米亩产收入不到千元,现在果园亩产值超2万元,农闲时还能去基地务工,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路畅居安,情暖桑榆焕新颜
“以前最怕下雨天,出门到处都是泥,路也滑得很。”午后走进汉楼村幸福院,72岁的王奶奶正在书画室里认真地临摹一幅山水画,画中的小桥流水、青山绿水让她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嘴角挂着满足的微笑,眼角笑出深深的皱纹。
王奶奶的画作虽然笔触略显稚嫩,但每一笔都透着对生活的热爱。
这座2020年建成的老年安置中心配备健身器材、医疗室、活动室,成为老人们“老有所乐”的精神家园。
王奶奶笑道说:“以前孤单在家,现在大伙儿一起唱歌下棋,儿女在外打工也更安心了。”
“路通了,心也宽了!”村民杨大姐对村貌巨变感触尤深。
六年里,工作队累计硬化道路7000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459盏,修建文化广场、老年安置中心、卫生厕所升级。曾经“晴天尘土扬、雨天泥塘深”的窘境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出门见绿、抬脚入园”的宜居环境。
文化铸魂,德润心田树新风
傍晚的汉楼村农家书屋内,村民老刘正翻阅果树栽培技术书籍。书屋里农业、法律、文学类藏书有1000多册,农闲时来“充电”已成习惯。
驻村队还组织电影下乡,将文化广场打造为传播新思想的阵地。在足足有2000平米大的汉楼村党员群众活动广场上,腰鼓队队员小张正赢得满堂喝彩。
“过去农闲时打麻将成风,现在文化活动每周都有内容。”这位返乡青年坦言,正是工作队的文化振兴计划让他决心留乡发展。
当笔者问及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时,正在果园指导疏果的老李放下剪刀:“以前觉得扶贫就是发钱,现在才真正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夏琪望着满山桃李,语气坚定。
如今,新一代驻村队员正谋划智慧农业、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加速转化。
站在光伏观景台俯瞰全村,夏琪的手机响起视频通话,屏幕里在武汉读大学的老李家小子:“夏叔叔,我报名了乡村振兴志愿者,毕业后要回老家搞电商!”
夕阳将光伏矩阵染成金色,养老安置中心炊烟袅袅升起,文化广场的楚剧唱腔穿越稻田,共同编织成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武汉烟草人用初心浇灌的这方热土,正谱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图/文 金笑、黄雪梅)
(责编:王郭骥、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