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在醫護一線夜以繼日守護生命,面對群眾提供專業貼心的志願服務筑牢疫情防線,利用互聯網調集資源、傳遞正能量——

戰“疫”淬煉青春本色(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⑩)

2020年02月23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盧青雲正在工作。
  資料圖片

  年輕的華中科技大學校友們正在搬運物資。
  資料圖片

  宋子軒(左一)和武漢市中醫醫院放射科的90后醫師們一起為武漢加油。
  資料圖片

  姜婷(右)與青年志願者一起商討疫情防控對策。
  方 敏 顏 艷攝影報道

  一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正在進行,沖鋒在前的戰士裡,有不少青年人的身影。他們是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再次証明,中國青年從來都是用擔當實干為青春增色。

  越是艱險越向前,正亮出中國青年本色。疫情暴發,他們辭別親人,沖向一線,做和時間賽跑的“最美逆行者”,做確保群眾安全的“守護神”,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深愛的家國,也因為經歷生死考驗而迅速成長。本期新青年版推出特別策劃,聚焦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年輕人,記錄戰“疫”中勃發的青春力量。

  ——編 者 

  

  他們沖鋒在醫護一線,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斗爭——

  “疫情我也怕,但不會退縮”

  本報記者 李昌禹

  23歲的宋子軒是武漢市中醫醫院放射科醫師,把守著診治新冠肺炎的第一道關口。作為地地道道的武漢人,宋子軒說,相比平日的繁華,現在街上空蕩蕩的,“讓人心裡怪難受的”。

  疫情暴發以來,宋子軒一下子忙了起來,“整個大廳擠滿了來做CT的人。”

  “我的城市生病了,我要盡我所能幫助她。”宋子軒說,科室裡像他這樣的90后是絕對主力。面對疫情,大家都選擇了留守,有人大年三十前從黃岡趕回來,有人連續值守48小時沒合眼……“疫情我也怕,但不會退縮。”宋子軒說,雖然天天加班加點,但想著有這麼多人在堅守,有全國各地的白衣戰士來支援,自己作為武漢人更沒有理由不堅持。

  浙江的蔣思懿就是一名前來支援的白衣戰士。2月13日,一場廣播播報讓她一下子出了名。

  “那時的萬鬆園非常熱鬧,路邊還有誘人的田螺、又薄又脆的矮子鍋盔,在我們浙江衢州燒餅也非常出名,歡迎疫情過后大家到浙江品嘗……”2月13日午飯時間,武漢黃陂體育館方艙醫院的廣播裡,忽然傳出一個甜美的女聲,讓不少患者停住了筷子,記憶也跟著回到了不久前的江城。

  廣播裡自稱“少女懿”的女孩,就是蔣思懿。她是浙江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浙大四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這篇廣播稿足足3頁紙,是她工作之余,連夜手寫出來的。

  30出頭的蔣思懿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此次馳援武漢,她早早報了名,將孩子托付給了父母。常年在ICU病房工作,蔣思懿深知,這個時候病人有信心對治療很重要,於是想到用醫院的廣播做一次心理治療。

  “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熱愛這片土地的所有人。希望大家攜手共渡難關。”讀到最后一段話,蔣思懿已經開始哽咽。這段廣播被一位患者錄下來發到網上,並配上了一句話:“醫生說得我們滿眼淚水。”短短幾小時,視頻的點贊量就達到幾十萬。

  “作為一名重症科醫生,我們沒法躲避,必須面對。”蔣思懿說。

  護士李建順1月26日就來到了武漢,至今已奮戰了近一個月,他是河南首批支援武漢醫療隊的一員,陣地是武漢第四醫院隔離病房。李建順說:“我們穿上白衣和時間賽跑,跟死神搶人,每個人都要堅強。”

  為了便於在工作中相認,也為了鼓舞士氣、緩解病人的緊張感,每次進入隔離病房前,李建順和同事們都會在防護服上寫上名字,外加一句溫暖的話:“武漢加油”“別怕”……“還有人把熱干面、辣鴨脖寫上”,李建順說,“讓患者感受到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隔離病房裡,有太多溫暖的時刻。”李建順說,有一對老年夫妻,住在不同病房,互相很關心,又不方便,他就做起了傳話的“通信兵”。當然也有不少話是他自己的,每次經過他們的病床,李建順總會停下多叮囑一句:“22床的奶奶讓我告訴你,睡覺要蓋好被子”“奶奶,爺爺讓我告訴你,他很聽話,你放心吧”……

  李建順就這樣見証了一份朴素真摯的愛情,“我一下子更真切地感覺到,這座城,值得我們好好去守護。”李建順說。

  “30歲的我還是單身,但我理解的愛情就是這個樣子,在最艱難的時刻,依舊能惦念著對方,不離不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李建順說,“越是艱難,越要堅強,因為我們都是內心有溫度的人,能夠感受到愛的存在。”

 

  他們用貼心的志願服務溫暖這座城市——

  “人人都奉獻,一定能過關!”

  本報記者 李龍伊

  2月8日,數千萬網友“雲監工”的雷神山醫院正式啟用。在這場與病魔的生死競速中,建設者們日夜在工地拼搏,創造了從開工到投入使用隻用了10余天的“中國速度”。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的00后志願者盧青雲,就是建設隊伍中的一員。這個寒假,盧青雲沒回家,在一家建筑公司實習。疫情發生后,公司選派員工援建雷神山醫院,盧青雲主動報名。“當時沒想太多,就覺得該為抗擊疫情做點什麼。”盧青雲說。

  施工現場,盧青雲總是沖在前頭,臟活、累活搶著做。工友們對這個大學生評價頗高:“吃飯他都不離開工地,就在自己崗位上捧著盒飯吃。有時累極了,就地坐下歇會,地上臟也不在意。”

  高強度的施工節奏讓工地上所有建設者都繃緊神經。剛參與建設雷神山醫院第一天,由於任務量大、工期緊張,他們從早上6點一直干到第二天中午,連續30多小時都沒有休息。

  工地條件異常艱苦,可盧青雲說,“工地上有近萬人在工作,沒有人放棄,我這麼年輕,吃點苦算什麼?”

  和工友們一樣,盧青雲每天的微信步數都在3萬步以上。很多同學問他,疫情期間怎麼走那麼多路。盧青雲驕傲地告訴他們:“我在雷神山醫院工地當志願者,搬運東西,步數少不了!”

  從1月28日到2月9日,盧青雲堅持了13天,親眼見証了醫院拔地而起。“看著雷神山醫院從無到有,感覺就像自己種了一棵樹,看著它從樹苗長成了參天大樹。那種成就感,將會是我一生的財富。”盧青雲說。

  疫情下的武漢,許許多多年輕的志願者們用貼心暖心的服務,為這個冬天增添了許多溫暖。

  中部戰區總醫院裡,活躍著一支200余人的志願保障突擊隊,志願者大部分是一線醫護人員,其中一名志願者身著便裝,和其他人不太一樣。

  她叫王婉格,武漢人,今年19歲,是雲南大學大一學生。王婉格的媽媽是一線醫護人員,因為人手緊張,她工作之余還加入了醫院的志願保障突擊隊。

  “我已經長大了,要陪你一起戰斗。作為武漢人,我也要為武漢做點貢獻。”王婉格跟媽媽商量后,也加入了志願保障突擊隊,成了一名物資協調聯絡員。從此,每天早上7點多來醫院,有時晚上8點才能回家。午休時和媽媽的短暫相聚,便是她最開心的時刻。

  在一天的日記裡,王婉格寫下這樣一段話:“今天,帶隊老師知道我是00后時,感到非常驚訝。其實無關年齡,隻要人人都奉獻,武漢一定渡過難關!”

 

  他們活躍在互聯網上,調集資源,匯聚力量,傳遞能量——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本報記者 楊 昊 易舒冉

  1月24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第二天,一大早,身為華中科技大學校友的劉稷軒接到了一通電話。

  華科校友在德國找到了一批醫用防護物資,正是武漢急需的。這個信息讓劉稷軒精神一振。劉稷軒的父母都是醫生,正奮戰在湖北一線,他很清楚當時醫療物資有多匱乏。

  第一個問題,錢從哪來?總共要200多萬元。劉稷軒和幾個校友商量后,決定在網上發起募捐。24日傍晚6時,募捐文章發出,短短8個小時,募捐金額就達到100萬元,很快就籌齊了所需善款。

  第二個問題,怎麼運回來?“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物流公司,也不清楚要給海關提交哪些材料和証明,最關鍵的是這批貨物怎樣才能用最短時間送到醫護人員手中。”劉稷軒說,他干脆拉了個校友群,大家一起在線想辦法。校友們熱情高、路子廣,問題一個個迎刃而解——有人做過國際物流工作,和物流公司對接很順暢﹔有人了解海關清關工作,很清楚如何提交材料、怎樣縮短清關時間……

  1月29日,從德國採購的口罩、防護服和護目鏡順利到達北京。1月30日,物資從北京送達武漢,並陸續發放至湖北10多個城市60多家醫院。

  這支誕生於微信裡的志願隊伍,從最初的7人迅速擴大到了74人,分為多個職能小組,分別負責醫院對接、貨源信息確認、財務賬目對接等,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日常溝通在微信群裡進行,善款和物資去向也定期在群裡公布,這次馳援武漢是一次線上和線下的聯動。”劉稷軒說。

  跟劉稷軒一樣,武漢90后女孩肖雅星通過微信發起了一個“醫生驛站”項目。

  “醫護人員是武漢最急需守護的天使。我現在願意把自家開的酒店房間拿出來,免費讓醫務人員入住,希望武漢酒店的老板能一起貢獻力量。”

  1月23日武漢停運市內公共交通后,許多一線醫務人員不能及時回家休息。為了幫他們解決住宿難題,肖雅星發起組建了“武漢醫護酒店支援群”,從大年三十一直忙到現在。

  她的倡議迅速得到多家酒店的響應,除夕夜,肖雅星忙到隻睡了3個小時。“下午5點多建的群,第二天早上10點就滿員了,好多連鎖酒店加盟進來。”

  在肖雅星的帶動下,武漢目前已有300多家酒店為醫務人員提供免費住宿服務。“每天都有人加我的微信,隻為和我說一句加油,這讓我覺得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大家一起把武漢變得更好。”肖雅星說。

  如果說劉稷軒、肖雅星靠線上線下聯動匯聚了資源,那荊楚理工學院心理中心的咨詢師余青雲,就是通過網絡傳遞了正能量。

  2月7日上午9點,余青雲簡單吃了早飯后就把自己關進書房,開始了一天的心理援助網絡咨詢服務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余青雲成為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專家工作隊的一員。

  “前來咨詢的人都是因疫情產生恐慌、焦慮、無助等情緒,有的還出現失眠、飲食改變等明顯的身體不適。”余青雲說。

  “前幾天海南一下子變冷,我出現了低燒,嚇得不知道該怎麼辦……”1月30日晚上,余青雲收到了一則接近3000字的留言,一位從湖北返鄉的海南籍大二學生向她傾訴。

  當晚,余青雲和這位男生一直交流到了深夜。在他14天隔離期裡,余青雲又幾次與他溝通,緩和他緊張的情緒。幸運的是,這名學生最終確認並未被感染。“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在抗擊疫情中既發揮專業作用又不添亂,哪怕只是陪伴他們一小段時間,我也覺得非常有價值。”余青雲說。

 

  他們堅守在社區疫情防控一線,用奉獻筑起一道道防線——

  “我們長大了,世界我來守護”

  本報記者 方 敏

  “我的隔離時間到了!我不管!我就要出去!”

  2月5日一早,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昌碩街道雲鴻社區一幢居民樓裡,居家隔離的曹女士火氣漸起,眼看就要爆發。

  社區志願者職責在身,不敢退讓。“一開始您說1月25日到家,所以要隔離到2月7日。現在你又說是23日到家的,這確實不合適……”

  志願者趕緊給姜婷打電話。32歲的姜婷,眼下是雲鴻社區防疫一線的臨時團支部書記。自打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她就進入了“一級”戰斗狀態。

  明白事情緣由后,姜婷一邊動身一邊給其他隊員打電話,“調出部分卡口的一線視頻,馬上發給我。”

  10分鐘后,姜婷來到現場,把視頻放給了曹女士。“現在出門也沒什麼地方可去,還是家裡安全……”姜婷也加入了勸說隊伍中。其間,又有電話打到姜婷那裡,也是防疫的緊急事要她協助。

  看著風塵仆仆、一邊喘著粗氣一邊還在不停勸解的姜婷,曹女士覺得不好意思,返身回去了。

  “這事解決了,我走啦。”姜婷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處。

  疫情防控阻擊戰,年輕人要當主力軍。1月26日,雲鴻社區成立了安吉縣第一個臨時團支部,姜婷任團支部書記。隨后,6支青年突擊隊應運而生。48名成員自願報名,每天簽到。

  從大年初一開始,姜婷每天的工作就是防疫:早上6點起床,先安頓好家中的女兒﹔8點,准時到自己盯梢的小區報到,和醫護人員一起上門為被隔離的居民測量體溫,囑咐他們不要外出。姜婷說,“直到晚上8點半有人來換班,才鬆快些。”

  雲鴻社區的常住居民有4300戶、7850人。第一次全面排查后,社區裡確定了15戶含湖北返鄉人員或與其有過親密接觸的住戶。

  意識到風險點后,姜婷立刻行動起來。“雖然檢測暫時沒有感染,但還是要先居家隔離。為了保証隔離效果,必須一天24小時兩班倒,時時刻刻有人在崗。”

  說著容易,但是要24小時在居民家門口值守,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到了晚上,冬夜氣溫很低,值班的人也必須堅守崗位。實在冷的時候,就裹著棉衣來回踱步。

  到了白天,姜婷還有一項任務,就是去超市為隔離的居民置辦生活必需品。“買東西並不難,難的是要和其他居民做好解釋。”姜婷介紹:“一開始,小區裡出現被隔離的人員,其余住戶都非常緊張。”

  姜婷的任務又來了。她第一時間在小區內公開了隔離住戶的出行軌跡和健康狀況,也積極與其他住戶溝通,告知他們防疫知識,避免引起過度恐慌。因為有團支部的人員始終在小區裡外堅守,居民們的心漸漸安定了。

  “我們長大了,世界我來守護。”姜婷的微信朋友圈裡,不少人在接力轉發這句話,並配上了“超人”的圖片,她覺得這句話很“燃”。

  “送水、送餅干、送午餐……這些都是周邊居民給我們送來的慰問品。”姜婷和她的小伙伴們看到社區的大爺大媽在飯點給他們拎來吃的,樂呵呵地晒起了朋友圈。

  如今,安吉在抗疫一線建立起34個臨時團支部,為全縣域的戰“疫”提供了一股強大的青春力量。

  (俞 瑩參與採寫)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23日 05 版)
(責編:周恬、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