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志願勞動 傳遞愛心

2020年05月01日07: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愛心車隊部分成員為醫院配送物資,左一為趙洋。
  趙 洋供圖
  圖②:段秀栓(右)為小區居民測量體溫。
  本報記者 施 芳攝

  編者按: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全國各地的志願者挺身而出。

  有人風雨兼程接送醫護,運送物資﹔有人頂風冒雪查驗証件、測量體溫﹔還有人運用所長粉碎謠言、破除恐慌。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志願者。他們以無私無畏、真誠奉獻的志願勞動和服務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我們一起來關注這些戰“疫”中的志願之光。

  

  趙師傅:愛心車隊的堅守

  本報記者 范昊天

  沉寂已久的城市漸漸復蘇,路上的人流和車流逐漸多了起來,路邊的店鋪陸續開業。驅車行駛在漢口熟悉的街道上,趙洋覺得那個充滿煙火氣息的武漢又回來了。

  今年41歲的趙洋是武漢一家設計公司的負責人。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以后,他和數百名私家車車主站了出來,義務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承擔運送防疫物資等任務。

  挺身而出

  1月24日,大年三十。下午5時多,家住武漢市江岸區后湖街的趙洋把醫用外科口罩壓了又壓,又戴好護目鏡,拿著車鑰匙走出家門——他要到附近的百步亭社區接一名護士上夜班。

  此前,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陸續發布通告:23日10時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24日12時起,全市網約出租車停止運營。

  看到消息,趙洋想:那些家住得遠,又沒有私家車的醫護人員如何上班呢?他隨即發了一條朋友圈:“我住江岸區后湖附近,附近醫院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順路接送。”

  很快,他被拉入了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的一個醫護微信群裡。他把自己的電話發在群裡並留言:“有需要你們隨時打給我,我隨時過來。”

  趙洋和妻子育有兩個孩子,大的7歲,小的才4歲。為了保証他們的安全,趙洋第一時間把他們送到了父母家。

  冬天天黑得早,下午6時不到,街上已經亮起了路燈。就在家家戶戶吃團圓飯的除夕夜,趙洋出門開始了他的志願工作。

  空曠的武漢二環路上,幾乎看不到其他車輛。攀談中趙洋了解到,這家醫院也接診了部分新冠肺炎病例。

  “一開始也會有些擔心和顧慮,但是想到醫護人員的辛苦,就沒有那麼害怕了。”趙洋說,那天晚上,他一共接送了三趟醫護人員。一名護士在下車的時候,送了他幾隻口罩,他開始想留給對方,但是對方執意給他並說:“你一定要多保重,做好防護。”

  那個孤獨的冬夜,趙洋覺得溫暖了不少。

  2月中旬,趙洋接一名漢口的醫生到武昌上夜班。攀談中他了解到,這位醫生是武漢市第三醫院的內科醫生,因院內發熱門診人手緊張,元旦后她主動申請到發熱門診上班,到現在已經連續工作了一個多月沒有休息。

  隨著外地援鄂醫療隊接管了發熱門診和病區,這位醫生終於有了幾天難得的休息。她趁著這個時間,買了點吃的和玩具,到漢口的父母家看看孩子。“想孩子了,就在門口看了一眼,門都沒有進。”這位醫生說,過兩天她就要回到原來的科室,那裡還有一些住院的病人等著她去治療。

  后來,通過這位醫生,志願車隊為武漢市第三醫院配送了幾批次社會捐贈的生活物資。考慮到醫護人員由於長時間戴口罩,臉上出現勒痕,車隊還專門送去一些面膜。

  守護家園

  接了第一次“單”后,又有更多的醫護人員進了群,其他醫院的醫護人員也開始找他約車,趙洋一個人忙不過來。他又發出第二條朋友圈:“有志願者願意一起接送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嗎?”

  在趙洋的召集下,更多志願服務的私家車主被拉入了群裡。“高峰時期,我們有300多名車主,幾個群總人數達到上千人。”趙洋說,還有很多沒有私家車的熱心市民,他們就負責用車信息的對接和路線規劃。這些素不相識的人們,在這樣的非常時刻攜手並肩,組成了一支愛心車隊,守護家園。

  疫情發生之初,不少醫療機構缺防護物資。趙洋等車隊成員廣泛發動社會關系,為醫護人員募集防護物資,募集不到就自己花錢買,再將這些醫護人員急需的防護服、口罩、酒精等配送到他們的手上。大年初一深夜,一批從仙桃緊急調運的防護服送到武漢倉庫,趙洋等10多名志願者緊急出動,分頭配送到20多家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為醫院送去防護物資的同時,他們自己物資不足的問題卻逐漸顯露出來。“初期我們還有一些儲備,到后面防護物資越來越緊張。”趙洋說,一些志願司機不得不把一次性口罩反復消毒使用。同時,2月中旬開始,武漢全市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很多志願者出不了門了。

  面對未知的病毒,趙洋並不害怕,但這些困難讓他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暫停團隊的工作。他向車隊發出一封公開信,提醒大家一定要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開展志願工作,如果願意退出可以退出。

  但很多人選擇繼續堅持。他們積極開展自救,想辦法爭取到一批口罩和酒精,免費發放給大家﹔又為志願者們爭取到一批通行証。隨著政府陸續投放保障車輛,交通情況好轉,趙洋他們的主要精力轉向配送物資。

  隨著防控形勢的好轉,志願車隊迎來了新的使命。前不久,他們和一家大型商場對接,組織了20台車,為結束戰斗在酒店隔離的武漢市中心醫院醫護人員送去了1000份餐食和飲料。“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但我們將堅守到最后。”趙洋說。

 

  段阿姨:熱心值勤八十天

  本報記者 施 芳

  匆匆吃了一碗餛飩,沒顧得上休息,74歲的段秀栓轉身又走出了家門。

  “段姨!”“段師傅!”三三兩兩的鄰居走過,段秀栓和他們熱情地打著招呼。

  從家到小區門口不過幾十米,段秀栓卻走得有些費勁。4月中旬,北京已頗有些暖意,老人卻穿著兩條保暖褲,戴著厚厚的護膝。“那回在小區拾掇雜樹枝,絆倒摔壞了腿。”

  坐不住的志願者

  中關村北二條的燕歸園小區門口,段秀栓跟趙仲元接過班,直了直腰板,陡然精神起來。這天是4月14日,段秀栓擔當防疫志願者的第八十天。

  “請測一下體溫,出示您的出入証。”中午時分,小區居民進進出出,每當看見有人進小區,段秀栓便上前一步,熟練使用測溫槍,仔細查驗出入証。

  看得出來,段秀栓跟鄰居們很熟稔,那還會挨個查証測體溫嗎?一同值勤的物業工作人員李慧笑了:“段姨連自己的兒子、孫子都得查,她自己進小區也會主動讓我們測溫。”

  “查仔細些,小區安全才有著落。”老人整理了一下手臂上的紅袖套,鄭重地說。

  戴上這紅袖套卻有些周折。疫情襲來,社區工作者、物業、下沉干部在小區輪流值守。考慮到老年人是易感人群,加上冬天室外氣溫低,起初社區沒有安排段秀栓站崗。

  “那幾天,她待在家裡心裡不踏實,總是一趟趟往外跑。”兒子高軍很擔心,“大冬天凍壞了身體咋辦?”

  段秀栓有她的道理:“外面來值勤的人不了解咱小區的情況,萬一出了疏漏麻煩就大了。”

  果然,不久后的一天,有一租戶填錯了手機號、門牌號,下沉干部不熟悉情況,沒有發現差錯。“6號樓606,可這個樓沒有606啊!”段秀栓一看登記表,當時就著了急,再一核對手機號,也錯了。

  “小區住戶我最了解。”老人再也坐不住了,大年初二就上崗,站到了第一線。那時,小區物業有一部分人無法返京,人手格外緊張,段秀栓每天至少值守6個小時,最長的達8個小時。

  冬天的北京,段秀栓在戶外站一會兒就腿僵了,腳木了,隻能不停地來回走動。為了保暖,段秀栓毛衣、毛褲、羽絨服全副武裝,腰腿和頸椎上貼了暖寶寶,愣是一天不落地到崗值勤。

  2月6日,高軍一早外出辦事。剛走出家門,他猛然發現門前路面的積雪已經清掃干淨。路的盡頭,母親和林雪琴阿姨正用力用大掃把掃雪。望著大雪紛飛中兩個年邁的身影,高軍心頭一暖:“我也應當為小區出一份力。”

  第二天,高軍開始到小區值勤,幫助外來人員登記、測體溫、疏導車輛,“防疫是大家的事,我做的這些微不足道。”每當聽到別人的夸贊,高軍總是這麼說。

  受奶奶和爸爸的鼓舞,“95后”高潤楓也加入了值勤的隊伍。一時間,祖孫三代抗疫的故事在小區裡傳開,報名值勤的人越來越多。

  愛管事的熱心人

  “栓子是一個熱心腸的人,干活從來不惜力。”趙仲元口中的栓子就是段秀栓,兩人1963年一起進入原中科院氣體廠工作,1992年又搬進同一個小區,趙仲元對這位同事知根知底。

  “沒有她不管的事。”老舊小區早年沒有物業,空調壞了,下水道堵了,車位被佔了,在高軍記憶裡,小區居民隻要遇上難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母親。1996年,段秀栓退休,小區的事管得更勤了。“經常吃著飯撂下飯碗就走,晚上睡下了,甭管多晚,沒等穿好衣服人就沒影了。”

  段姨的熱心,小區居民程愛曉也深有體會。那回,她三歲的孩子下巴磕到花台上,血流不止,姥姥慌了神,抱著孩子坐在馬路牙子上直哭。段秀栓正好路過,趕緊回家取了錢,蹬著三輪車將祖孫倆送到中關村醫院。挂號交費,看急診,段秀栓忙前忙后。直到孩子下巴上縫完針,程愛曉才帶著愧疚和感激匆匆趕到。

  段秀栓不僅熱心,還是個有心人。她有一個A4紙裝訂的本子,上面詳細記錄著小區142戶400多人的信息。“常住116戶,出租22戶,空房4戶……”本子翻多了,卷起了邊,她又工工整整謄抄到一個黑色硬皮本上。2019年,小區引進了物業,正是借助這些資料建立了業主的信息台賬。

  “我就見不得別人家有事。”段秀栓的熱心贏得了大家支持。2008年奧運會期間,她和10多位老街坊報名參加志願活動,足足值了三個月勤。此后,每逢重大活動,他們就去值守群防群治崗。平日裡,小區打掃衛生、掃雪鏟冰也少不了他們。

  這些天來,這支平均年齡71.2歲的志願者團隊日夜守護著小區。“咱們小區目前為止沒有確診病例。”段秀栓說,“隻要疫情不結束,我們就一直守下去。”

 

  新生代:科普服務雲中人

  本報記者 范昊天

  “飲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冠病毒”“武漢‘小湯山’醫院要重新選址”……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一些偽科學和謠言也甚囂塵上,在網絡平台上傳得沸沸揚揚,導致民眾恐慌。

  除了及時出面發聲辟謠的官方機構和媒體,在民間,一群以“90后”“00后”為主要成員的志願者聯手,化身“謠言粉碎機”,用科學知識和權威信息及時辟謠、澄清謬誤,引導人們科學防疫。

  破除恐慌科學防疫

  武漢互聯網創業者、1994年出生的楊慧杰發起這項工作。“當時雖然各大機構和媒體平台會發布辟謠信息,但也存在信息分散等問題。”楊慧杰想,能否專門做一個辟謠平台,將疫情的相關信息分類集中收集、發布,方便大家第一時間了解。他把想法跟校友樂子交流后,兩人隨即決定建立一個“謠言粉碎機”微信群,邀請有志於此的朋友加入。

  1月22日,他們將收集到的關於疫情的權威信息,用手機編輯了一篇開放式的在線協作文檔,標題為《接力編輯 關注新型冠狀病毒的可靠信息與謠言》,並轉發到朋友圈。“希望周圍的朋友繼續補充信息,共同為疫情辟謠貢獻力量。”楊慧杰說,讓他沒想到的是,短短兩天后,文檔的閱讀量就達到了100多萬。而他們的志願小組A2N也從這篇文檔開始,正式成立。

  “A2N”的全稱“Anti—2019—nCov”,意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志願小組的自我介紹文檔中這麼寫道:“A2N疫情志願小組致力於通過真實、有價值信息的傳播,幫助人們更好地防范病毒,減少傳染。”

  楊慧杰介紹,第一篇文檔一共4000多字,包括防疫措施和常識、權威疫情通報與政策匯總、常見誤區科普、辟謠專區等板塊。隨著文檔不斷被轉發、閱讀和編輯,一個微信群分成了多個群,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願小組中。

  1月23日晚上,在深圳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90后”火火加入其中一個群。她發現,群友雖然都很有熱情,但是辟謠工作沒人組織,場面比較混亂。“我當晚就提出,我來當群主,組織一下辟謠工作。”火火說,作為一名產品經理,對接需求、解決問題正是她所擅長的。她拉來群裡最活躍的幾個人,組織梳理出一套辟謠工作規范:主要內容包括科普、辟謠、捐贈信息、文獻翻譯、實時疫情等5個方面﹔信息發布流程分為謠言的收集、求証、發布3個步驟,分派專人負責。

  負責媒體對接和發布工作的志願者福福介紹,這套規范很快被其他群所借鑒,逐漸形成了如今專業分工的A2N志願小組:整個團隊分為項目組、技術組、科普組、辟謠組、翻譯組、發布組等10多個小組,同時還在全國多地建立了微信群組和分部。

  1月31日,網上有傳言稱,武漢市第八人民醫院擴充了大量病床,讓找不到床位的患者盡快過去。一名志願者剛好認識醫院相關負責人,他打電話核實后確認是假消息,對方表示,要趕緊辟謠,“否則八院要癱瘓了。”

  獲取這些辟謠信息后,志願者將其錄入文檔,隨后由發布組志願者同步到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台上。2月1日,網站“A2N實時疫情平台”上線,志願小組的發布渠道也更加多元。

  科普延伸至海外

  隨著疫情形勢的發展,志願小組的工作范圍從一開始的“科普+辟謠”,進一步擴大為協助物資捐贈對接、提供醫學健康建議、幫助患者理清送醫流程並完成送醫、翻譯國外文獻及專家學者觀點等內容。

  時下,A2N志願小組的目光正聚焦世界各地。他們建立了各洲的交流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們加入進來,開始創建海外疫情文檔,內容包括各國家/地區的疫情實況、防疫政策、措施、醫療保障信息,回國轉機、入境政策等。如今,這份名為《A2N海外疫情信息匯總》的文檔已經包含了意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摩洛哥等30多個國家每日疫情確診人數的更新,政府的政策措施,防護和生活物資採買渠道和辟謠信息等內容。

  “疫情流行時期,國內外的輿論環境中都存在不少謠言,這些錯誤信息的危害不亞於病毒本身。我們希望通過努力,為人們提供幫助。”A2N海外項目的負責人之一十三說。

  (文中部分採訪對象為化名)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01日 06 版)
(責編:張雋、關喜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