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至1934年以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為代表的湘鄂西黨組織帶領革命軍民經過7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創建了湘鄂西蘇區革命根據地。根據地鼎盛時期覆蓋湘鄂西地區53個縣市,擁有近3萬工農紅軍和20萬地方武裝,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積蓄和發展中國的革命力量作出了巨大貢獻。
位於洪湖市瞿家灣鎮的湘鄂西省赤色郵務總局舊址
位於監利市周老嘴鎮的湘鄂西省赤色郵政總局舊址
1930年,湘鄂西蘇區為促進內部的各項建設,打破敵人的封鎖,成立了鄂西赤色郵務總局。總局分為收發、交通、秘書、油印四股,當時有工作人員20余人,負責傳遞蘇區信函、文件、報刊等。赤色郵務總局與湘鄂西蘇區革命緊密相連,共經歷了鄂西赤色郵務總局(1930年4月——1930年10月16日)、湘鄂西赤色郵務總局(1930年10月16日——1931年12月11日)和湘鄂西省赤色郵務總局(1931年12月11日——1932年9月)三個階段。
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為了革命需要,總局在湘鄂西蘇區內建立了嚴格的組織系統,擔負報刊發行任務,傳達黨的聲音。蘇區出版了20多種革命報刊,有湘鄂西中央分局機關報《紅旗日報》和《布爾什維克周刊》﹔省蘇維埃政府辦的《工農日報》等,這些報刊最初由省委、縣委發行科交郵務局免費分送。
位於監利市周老嘴鎮的湘鄂西省赤色郵政總局舊址
郵政投遞員穿過周老嘴老街
赤色郵政時期,郵路四通八達,省到縣到區有固定郵遞員投送,郵路按裡程計算,分日夜班,步班每天60裡。有的地方有騎馬、步行、水上木劃三種交通方式,任務急使用馬,重要文件派專人遞送。郵務局設備簡陋,縣局有5至7匹騾馬、一個信箱、一個銅質圓形郵戳。支局沒有騾馬,隻有信箱和木質圓形郵戳。工作人員實行供給制。從上到下逐級建立了郵政運輸網,從省到縣、從縣到區有固定的郵務員傳遞,晝夜不停。
1932年初,湘鄂西省赤色郵務總局在設於調弦口的石印局印制了三分、五分、一角等三種票面的郵票在蘇區發行。監利市博物館現收藏有票面一角的郵票一枚,屬國家一級文物。目前所見的“壹角郵票”數量不超過40枚,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中的珍品。
赤色郵政還為蘇區與白區通郵作出了不懈努力。1930年,湘鄂西赤色郵務總局與周邊的中華郵局商定,凡貼有赤色郵票的郵件,中華郵局照收照轉﹔赤色郵局收到貼有中華郵政郵票的郵件同樣照收照轉。同年10月,赤色郵政又派人到仙桃、新堤等地郵局、代辦所聯系和辦理“存局候領”手續,規定和指定存留郵局收件人姓名和寄件人姓名、地址,定期派交通員前往收取郵件。“存局候領”這項很普通的郵政業務,卻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發揮了重要作用,使蘇區與白區得以保持了特殊的通郵關系。1931年春至1932年秋,湘鄂西蘇區與白區部分縣區溝通聯系,形成對敵斗爭的郵政網絡,為打擊敵人、取得反“圍剿”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白色恐怖和嚴密封鎖下,赤白相間的郵件交接方式是極其危險的,郵務總局的工作人員為了革命事業,在郵政工作崗位上置生死於度外,有的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湘鄂西省赤色郵務總局現有兩處舊址,分別位於洪湖市瞿家灣鎮和監利市周老嘴鎮。在湘鄂西蘇區革命前輩戰斗過的地方,郵政服務仍在延續,我們一起看看這組今昔對比照片:
主體為磚、木結構的房子,門、窗的油漆已經斑駁脫落,在那戰馬嘶鳴、軍旗獵獵的土地革命時期,蘇區赤色郵政工作人員就在這裡英勇無畏地開展工作。穿越時間長河,如今,現代郵政“新裝上陣”,為“傳遞美好 ”而“無處不在”。
置郵傳命,國脈賡衍。在紛爭四起、硝煙彌漫的革命年代,郵政信使穿越火線、舍生忘死地將一封封情報、家書送達。如今,網購發達,郵政小哥擔負起新的使命,穿梭在大街小巷,為了滿足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奔忙。
兩隻木槳,一條小木船,湘鄂西省蘇區的郵政前輩們就是這樣穿行在洪湖的蘆葦蕩中與敵人斗智斗勇、傳遞郵件,開辟了秘密的水上郵政交通網。隨著時代的發展,小木劃變成機動船,不變的是郵政人使命必達的責任擔當,依舊用心服務著洪湖的漁民百姓。
跨過高高的門檻,走進湘鄂西省郵政總局舊址,看到木質的櫃台上,一個陳舊的木質信箱靜靜地立在一旁,穿越了那段歷史,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仿佛看到郵政前輩們在櫃台前認真地工作。在現代郵政寬敞明亮的營業廳內,拉開透明的玻璃門,大堂經理微笑著熱情地迎來送往,堅守著人民郵政為人民的服務宗旨。
一塊石板,印制出”壹角郵票”,見証那段紅色的歷史。隨著郵票印刷技術的不斷更新,更多湘鄂西革命者被小小方寸銘記珍藏,致敬那段歷史。(文/周唯 圖/張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