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

湖北宜城市委書記武義泉:千年古縣逐夢千億級幸福城

2021年11月29日19:20 | 來源:湖北日報
小字號

  11月22日,宜城市委書記武義泉(右)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倪娜 攝)

  這裡是千年古縣,建城史已有2000多年,11位楚王活動於此,辭賦文學鼻祖宋玉在這裡留下了《九辯》《召魂》《神女賦》等著作以及“下裡巴人”“陽春白雪”等典故。

  這裡是宜居宜業之城,現有近200家規上企業,大部分來自外地,本地干部群眾對外來企業家熱情尊重,農產品深加工、精細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四大主導產業初具規模。

  11月22日,宜城市委書記武義泉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暢談打造千億級幸福之城的思路和舉措。

  3個“全力”謀千億工業產值

  在不久前的宜城市黨代會上,該市提出打造千億級規上工業總產值。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武義泉認為,重點是聚焦提質增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具體從3個方面入手。

  全力抓好招商引資。武義泉拿出面前擺放的清華同方筆記本電腦、磁懸浮音箱等產品,娓娓道來:“內招外招兩條腿走路。所謂內招,就是存量企業的技改擴能﹔所謂外招,就是堅持產業鏈招商,重點圍繞主導產業精准延鏈補鏈強鏈,招引一批符合宜城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方向的項目。”

  全力推進項目建設。武義泉介紹,該市緊盯前期、在建、續建項目持續攻堅。對重大在建項目,逐個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和推進措施,促進項目早建成、早投產、早見效﹔對簽約未開工的項目,認真梳理分析原因﹔項目投產后,加強產出效益評估監測,通過培育扶持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引導促進一批,推動企業發展壯大。

  全力推動園區集聚發展。賦予開發區更多人權、事權、財權和話語權,爭創省級高新區、省級特色化工園區和國家級園區。圍繞開發區重點打造9條制造業產業鏈和10條農業產業鏈,形成具有一定競爭力的2個350億級、1個150億級、1個100億級的“211”產業集群。

  宜居之城從顧名思義到“堅實屹立”

  拿起訪談台上的大米和葛根粉,武義泉忍不住推介:“我們生產的綠鑫生態大米,入選軍運會特供大米名單,葛百歲葛根粉也廣受市場歡迎。”

  他說,在村一級,宜城致力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開展長山灌區和近江區域農田改造工程,提高農業安全水平。強化農業品牌建設,打造宜城大蝦、流水西瓜等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實現從“賣產品”到“賣品牌”的跨越。

  同時,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統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處理等工作。力爭到2025年,所有村(社區)全面達到美麗鄉村標准。

  在城區,實施縣城品質提升3年行動,穩步推進城中村、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治﹔推進小球場、菜市場、停車場、小游園等便民工程,切實通過公共空間的微改造,提高城區零散空間有效使用率。合理劃分城市保留區、征遷區和新建區,按照“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思路,逐區改造,深挖楚文化資源,讓千年古城煥發新活力。

  “宜城,顧名思義為宜居之城。我們加快構建以中心城區為龍頭、以重點集鎮為節點的城鎮化體系,讓城鎮變得更有品質、更有內涵、更有魅力,讓宜居之城更加堅實地屹立在大地。”武義泉說。

  發展引擎澎湃“綠色動力”

  宜城地處長江邊,如何統籌發展與保護,進一步擦亮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不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武義泉表示,將從3個方面入手。

  加強生態系統修復。持續抓好漢江“十年禁漁”工作,推進漢江岸線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礦山復綠和濕地保護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進一步落實落細林長制,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抓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和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工作機制,深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強化水環境綜合治理,統籌“三水共治”,落實落細河湖長制,確保境內的漢江、蠻河水質穩定達標﹔強化污染地塊監管,加快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設施和轉運處置體系建設,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率達100%,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0%。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實施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綠色化改造,嚴把“兩高”項目准入關,堅決杜絕新上落后產能項目。建設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建筑,打造漢江生態城和襄陽漢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支撐區。

  個性問答

  “龍頭”來自創新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鵬 通訊員 何維國 張志克

  主持人:作為高學歷的80后書記,您對於宜城發展中的長板和短板有什麼樣的思考?

  武義泉:宜城特點是,產業門類多,說起來啥都有﹔另一方面缺乏拔尖的龍頭企業,帶動效應難以體現。

  龍頭從哪來?具體到宜城,就是積極融入襄陽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布局,打造省級創新城。

  突出創新主體。圍繞主導產業,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打造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力爭“十四五”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家。

  做強人才支撐。舉辦高層次人才雙創大賽,加強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推行“訂單式培養”“現代學徒制”等模式,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完善人才安居、配偶就業、子女就學、醫療服務等服務保障體系,讓人才“名利雙收”、安心干事創業。

  優化創新生態。對接湖北科技金融服務“滴灌行動”,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加大科技金融創新力度,探索純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科技信貸創新產品開發。健全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形成科技成果“錢變紙、紙變錢”良性循環。

  民生福利

  農村將建“15分鐘醫療服務圈”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鵬 通訊員 何維國 張志克

  流水鎮余棚村村民孔令鋒:農村百姓存在就醫難、看病難問題,請問如何解決?

  武義泉:我們將實施村衛生室“五化”達標建設,構建農村“15分鐘醫療服務圈”﹔實行120急救電話開通率、覆蓋率達100%,打造“30分鐘急救圈”,為農村老百姓的就醫難補上最后短板。同時抓實抓細影響群眾健康突出問題的“323”攻堅行動,推進健康宜城建設。(記者 陳鵬 通訊員 何維國)

(責編:關喜艷、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