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雲南景谷:“白+綠”繪就村美民富產業興的新畫卷

周恬
2022年07月22日08:49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雲南省普洱市景谷縣永平鎮芒費村七七村民小組航拍。人民網 記者李發興攝

雲南省普洱市景谷縣永平鎮芒費村七七村民小組航拍。人民網 記者李發興攝

炎炎夏日的午后,艷陽高照,晴空萬裡。

行走在雲南省普洱市景谷縣永平鎮芒費村七七村民小組,一座座白牆灰瓦的小洋樓在道路兩旁次第排開,一棵棵火焰樹花朵猩紅、樹下成蔭。不遠處,村民三三兩兩坐在樹蔭裡話家常,一隻大黃狗臥在牆角閉目養神。呈現出一派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和諧景象。

近年來,景谷縣盤活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鄉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繪就出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新畫卷。

景谷6.6級抗震紀念碑。人民網 周恬攝

景谷6.6級抗震紀念碑。人民網 周恬攝

災后重建 村容村貌煥新顏

順著永平鎮芒費村七七村民小組干淨整潔的道路走去,便來到了活動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塊紀念碑,上面赫然刻著“景谷6.6級抗震紀念碑”幾個字。

“2014年10月7日,景谷發生6.6級地震,震中就在我們永平鎮。”永平鎮副鎮長周幸生介紹,由於震源比較淺,基礎設施損毀嚴重,造成1人死亡、352人受傷,全縣30多萬人不同程度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53億元。

“地震那天我在家裡。突然發生一陣劇烈的搖動,然后就停電了。”永平鎮芒費村黨支部副書記鮑太春回憶道,地震發生后,他連忙呼喊村民到開闊的場地避難,並前往各個村寨排查村民受傷、房屋損毀情況。“七七組有45戶房屋,地震后多處塌方,35戶房屋完全不能住了。”

災情就是命令,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群眾迅速行動,抗震救災。“地震后1小時救援物資到達現場,2小時恢復通訊,僅用一年時間完成了58450戶民房重建任務。”周幸生說,“2017年8月,全縣災后重建順利通過了省級驗收,群眾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已全面恢復,部分領域已超過災前水平。”

“現在我們這裡的房屋都是統一規劃設計的。人畜分離,聞不到臭味。出門走幾步就有路燈和分類垃圾箱,還修了公廁,環境好得就像住在花園裡一樣。”現在的村容村貌令七七村民小組組長劉先澤感慨萬千,“變化實在太大,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村民家的院牆上印刷著“黨在 家在”的標語。人民網 周恬攝

村民家的院牆上印刷著“黨在 家在”的標語。人民網 周恬攝

當時在救災現場,劉先澤的兒子自發拉起“黨在 家在”的標語。如今8年過去,土路土房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硬化過的道路和整齊劃一的樓房。隻有那句“黨在 家在”的標語,還印刷在村民家兩層樓房的白色院牆上。

景谷縣永平鎮永裕社區航拍。人民網 記者李發興攝

景谷縣永平鎮永裕社區航拍。人民網 記者李發興攝

盤活資源 百姓增收路子寬

在景谷縣永平鎮永裕社區,居民也告別了土房,住進了樓房。這個由山區搬遷群眾組成的村庄,面臨著自然環境改變、土地遠離居住地等難題。

“不僅要讓村民搬得出,還要讓大家能致富。”永裕社區黨總支書記周仕俊說。為了妥善解決搬遷群眾農村土地承包的經營權問題,對搬遷農戶的原址所在土地進行確權登記頒証,盤活原承包土地,由社區牽頭統一將農戶原承包地以每畝600-1200元不等的價格流轉給種植大戶和農業企業,增加搬遷農戶的收入,確保土地資源不浪費。

永裕社區成立黨支部后,又成立了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遵循“統一承包,按需流轉”的原則,將合作社集中流轉管理的3500畝土地,根據實際情況分別流轉給個人、種植大戶或農業企業,有效盤活土地資源,讓搬遷居民實現“無后顧有前路”。

在山上放眼望去,農作物茂密生長,沒有一處閑置農田。人民網 周恬攝

在山上放眼望去,農作物茂密生長,沒有一處閑置農田。人民網 周恬攝

站在山頭,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盡顯蔥蘢。烤煙、甘蔗、西番蓮、無筋豆等農作物茂密生長,沒有一處閑置農田。“去年,我們社區通過盤活土地資源實現村集體土地租金收入30萬元,帶動搬遷居民依托產業增收3100萬元,戶均增收2.7萬元。真正實現挪窮窩、拔窮根。”看著眼前的風景,周仕俊欣慰地說道。

讓資源變資產,成為景谷縣各個村的共識。

景谷縣威遠鎮香鹽村林產業原料林基地航拍。人民網 記者李發興攝

景谷縣威遠鎮香鹽村林產業原料林基地航拍。人民網 記者李發興攝

威遠鎮香鹽村共有林地資源39154畝,人均24畝。林改后,林地分到了各家各戶,村委會和各個村民小組也都留下了部分林地面積歸集體所有。林地就是綠水青山,也帶來了“金山銀山”。

香鹽村黨總支率先在奮發、芒牙河一、二3個村民小組以小組農戶內部競標的方式,以每畝50-140元租金租種組內集體林地,解決了以往林地外流、收益低的問題。同時採取“黨總支+合作社+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依托合作社,與雲景林紙公司進行結對幫扶,扶持農戶進行桉樹種植。

香鹽村芒牙河一組黨支部書記李學昌就通過種植桉樹嘗到了甜頭。2003年李學昌成為村裡第一批種桉樹的人。“種玉米、養雞不賺錢,我就嘗試著種了19畝桉樹,2008年砍伐,賺到6萬塊的現金,全是10元一張的,我用袋子扛回了家。”提起種桉樹的經歷,李學昌笑得合不攏嘴。現在李學昌家的桉樹種植面積達300多畝,每一輪砍伐收入達到五六十萬。其他村民紛紛效仿,如今每戶平均種植桉樹五六十畝,五年砍伐一次,每輪砍伐收入達十萬元。

2019年至2021年,香鹽村村集體經濟連續3年突破20萬元。香鹽村黨總支書記刀文明說:“現在山上看不到荒地,到處都是林子。以前村民住‘杈杈房’,現在都蓋起了樓房,有的家裡還有小汽車呢!條件好了,外出的打工人都回來了,山裡的小伙也娶到了壩子上的媳婦兒。”說完,他爽朗地笑了起來。

威遠鎮芒冒村黨芒現村民小組。人民網 周恬攝

威遠鎮芒冒村芒現村民小組。人民網 周恬攝

依托優勢 產業發展動力強

距離景谷縣城3公裡,有一座典型的傣族集聚村寨——威遠鎮芒冒村芒現村民小組。

寬葉木蘭化石。人民網 周恬攝

寬葉木蘭化石。人民網 周恬攝

竹子編制的小柵欄隨水泥道路蜿蜒進村寨,金色的屋檐隨處可見,屋檐上還有不少孔雀的形飾。村子的中央有一棵巨大的榕樹,根深干壯,枝繁葉茂,陽光洒下來投影在地上形成斑斑駁駁的光圈。榕樹旁有一座滬滇協作建造的展館,裡面展示著寬葉木蘭化石。

“這就是寬葉木蘭化石,距今約有3540萬年了。”威遠鎮芒冒村黨總支刀宇陽指著展櫃裡的化石介紹,“這個化石僅見於我們芒冒村芒現村民小組,它的出土,為引証茶樹的最原始產地在滇西南地區增添了古植物依據。”

在寬葉木蘭化石展櫃的旁邊,還展出著外表形似高腳酒杯的象腳鼓。芒現村民小組不僅是茶樹始祖寬葉木蘭化石發掘地,也是傣族象腳鼓技藝傳承地。

芒現村民小組曲徑通幽。人民網 周恬攝

芒現村民小組曲徑通幽。人民網 周恬攝

依托獨特的文化優勢和便捷的區位優勢,芒現村民小組深入挖掘旅游資源,將農業產品和觀光、體驗相結合,建設寬葉木蘭化石展館、觀光卵石棧道、傣族文化特色水車、傣族美食一條街、百家宴文化活動體驗廣場、體驗農場等,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旅游產業,實現年集體經濟收入近20萬元,帶動群眾增收100萬元以上。

刀宇陽說:“芒現村民小組不僅是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還吸引不少游客前來休閑度假,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引得游客紛紛打卡的,還有民樂鎮大村村秧塔村民小組。

景谷縣民樂鎮白茶基地航拍。人民網 記者李發興攝

景谷縣民樂鎮白茶基地航拍。人民網 記者李發興攝

現今已知的植株最大最古老的景谷大白茶——秧塔大白茶始祖就坐落於秧塔村民小組。秧塔古茶樹群落現存古樹茶2200余株,經認証樹齡超500年有174株。秧塔村民小組產業主要以種植秧塔大白茶為主,種植面積890畝,古茶樹實現年均產值1500萬元。

民樂鎮大村村秧塔村民小組村民正在採茶。人民網 記者李發興攝

民樂鎮大村村秧塔村民小組村民正在採茶。人民網 記者李發興攝

憑欄遠眺,茶園盡收眼底,郁郁蔥蔥,蒼翠欲滴。

民樂鎮副鎮長徐榮澤介紹:“秧塔大白茶與其他茶不同,它是野生型向栽培型過渡的白毛茶,氨基酸含量相當高。在道光年間,當地官員精心採制成‘白龍須茶’,用紅線扎成谷穗型,向朝廷納貢。”

古樹白茶芽葉滿披絨毛,成茶肥碩厚實。人民網 周恬攝

古樹白茶芽葉滿披絨毛,成茶肥碩厚實。人民網 周恬攝

隨著近20年的推廣,景谷縣現有大白茶18萬畝,僅民樂鎮就已種植5.6萬畝。

2021年,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白茶資源,景谷縣在民樂鎮秧塔村民小組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700萬元,實施秧塔白茶文旅綜合提升建設項目。建設綜合服中心建設、停車場等公共設施配套,實施棧道鋪設、移民小寨風貌改造、特色農家樂改造等小寨亮點打造,深度挖掘秧塔小寨鄉風民俗,秧塔移民新寨煥然一新。

如今,景谷縣獲得“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中國茶業百強縣”和“中國白茶產業發展示范縣”等榮譽稱號。“白色”和“綠色”成為景谷茶產業發展的底色。

(責編:周雯、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