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超16萬市場主體通過信用提升行動滿血復活
市場經濟,誠信為本。失信了,生意難做,貸款難獲,寸步難行。
失信於人,當受懲戒﹔知錯就改,如何滿血復活?
4月以來,我省市場監管部門展開信用提升行動,分類施策、“容缺”“容錯”修復,讓161990戶市場主體補上“誠信缺口”,從而得以繼續在市場上乘風破浪。
“知錯就改”有“綠色通道”
“消除了環保處罰記錄,讓我重獲客戶‘青眼’。”7月21日,湖北省昊江機械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宋江華十分感慨。
受到處罰后,該公司第一時間改正錯誤,並通過當地環保局審核,但因不良記錄未及時消除,他與客戶洽談合作時被對方指出“把柄”,不歡而散。
公司所在的潛江市場監管部門知悉后,指導宋江華按程序申請信用恢復。僅用一天,“昊江”就恢復了誠信之身。
今年,潛江市市場監管局因信用監管成績突出,獲得國辦督查激勵。如今在潛江,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修復經營異常名錄信息,實現了“一網通辦”“一日辦結”。
對於這些知錯已改的市場主體,我省開辟了信用修復“綠色通道”。
湖北秦鴻是棗陽市招商引進的一家新材料公司,發展勢頭強勁。3月,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看中其發展潛力,決定並購該公司。但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有一條涉及該公司的處罰信息:去年底,該公司“因使用未經檢驗的特種設備起重機械”被處罰。這條不良信息使並購進程受阻。經確認,該公司已在公示期間主動糾錯,消除不良社會影響。省市場監管局幫助該公司提前修復信用后,相關並購進程得以推進。
今年8月,湖北三贏興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計劃登陸資本市場。好消息的背后,有著一次嚴謹細致的“信用手術”。4個月前,因企業年報中財務數據填報失誤,這家湖北省政府培育的“金種子”企業面臨著被認定虛假信息、錯失上市機會的風險。通城縣市場監管局經過調查,向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信用監管處提供了有關証據材料,使企業信用得以修復。
評先評優、享受政策、資質資格審核、招標投標、合同簽訂、銀行貸款……“改正錯誤”后恢復信用,讓不少市場主體能夠輕裝前行。
對“缺失錯漏”多點包容
據介紹,這些“知錯就改”、信用恢復的企業,絕大多數沒有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涉企事項,大多繁冗而專業。比如,一些企業在住所變更、企業年報等環節因工作人員“犯迷糊”,未及時更新相關登記信息或及時發送年報,這些都會被列為市場主體“異常”之列,影響企業信用和正常經營。據統計,截至7月18日,湖北全省市場監管部門共辦理信用修復總量161990戶。辦理“移出經營異常狀態”的個體戶佔到八成,共計129223戶,其中,近九成的“錯誤”是近幾年來有年報錯漏記錄﹔“移出經營異常名錄”的企業有25758戶,此外,行政處罰信息停止公示6407戶,移出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602戶。
荊州市博韜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登記住所為“開發區創業園”,后遷至沙市區智谷創業園,雖每年正常年報,但因登記住所未及時變更,被市場監管部門以“通過登記住所無法聯系”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不久后,企業因此在申請創業貸款的最后關頭“被卡”。經確認,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對該企業採取“容缺”受理信用修復,企業順利獲得貸款。
作為全省信用分類監管試點城市,荊州市採取“容缺”“容錯”受理等措施,讓一部分“犯迷糊”的企業“絕渡逢舟”,今年以來共為5359戶市場主體及時辦理了信用修復,助全市市場主體“清白”參與政府招投標、進行貸款融資等。
省市場監管局信用監管處相關負責人提示,“容缺”“容錯”等信用修復舉措絕非“零門檻”。例如,“容錯”隻針對企業非主觀故意造成郵箱、地址、財務數據、黨建信息等年報公示信息有輕微差錯的情況。如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或列入行政處罰公示信息等情形,依法應受到多部門聯合懲戒,影響市場主體的正常運轉,市場主體還須誠信合法經營,及時、規范自身經營行為,切莫“‘信’到用時方恨少”。(記者 汪子軼 通訊員 白筱宇 陳亮 許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