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山:金色產業成為致富“靠山”

田間少閑月,山裡人倍忙。午來秋風起,煙葉覆壟黃。
竹山縣位於湖北省西北秦巴山區腹地,屬北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南部山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僅中部河谷有狹小坪壩。境內土壤主要是黃棕壤,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非常有利於煙葉發展。近年來,湖北省竹山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聚焦山區農戶脫貧致富、鄉村振興,將煙葉產業優勢與區域環境、發展定位充分結合,積極融於地方建設,依托煙葉產業,按照以煙為主、多元經營的方式,打造產業鏈條,促進共同致富,使煙葉產業成為了鄉村振興的“主產業”、美麗鄉村的“主抓手”、農民致富的“主賽道”。
秋季煙田一片豐收的景色。
仰望大山 種煙致富“有奔頭”
喝山裡的水,吃山裡的糧。對大山的依戀依然是那麼強烈,對山裡的土地依舊那麼執著。可是到了八十年代,時間回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山裡的年輕人開始走出大山,走出生活的貧困圈,開始到外面去闖世界。於是,村子裡隻見老人、婦女和小孩的場景俯拾皆是。但自發展煙葉種植以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從“城市”回到“山村”﹔一批又一批的煙農從“普通化”轉變為“職業化”﹔一批又一批農戶實現了“先富”帶動“后富”。
50后的煙農王光寶,如今已67歲的高齡,但他仍然堅持種植煙葉,25年從未間斷﹔60后的煙農肖友堂種煙18年,全靠煙葉收入供兩個兒子“上學讀書”、“成家立業”﹔70后的劉行舉是名老煙農,因水電站建設,2013年舉家移民搬遷到其他鄉鎮,無法種植煙葉的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幾番思考后,他決定“東山再起”,重拾舊業,一年后帶領11戶煙農毅然返鄉進行破土開荒地、二次創業種植煙葉﹔80后的煙農田濤在家種植煙葉也有幾年,現如今已住進了樓房、買了小車,不僅照顧了老人、還照看了孩子。在所有人都覺得經濟下行壓力巨大,外出打工難以立足的情況下,他們因種植煙葉走上了致富的“快車道”﹔90后的“小將”肖連江自中專畢業后,便回到老家接替父親的種煙事業,從最開始的20畝發展到現在60畝,每年收入翻幾番,面對採訪,他滿懷信心的說:“父母在種煙道路上光榮退休,我要乘著年輕,干好我的職業,來年還要增加面積,賺大錢。”
在山區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上道路千萬條,致富隻有煙葉這一條”。煙農王光寶說:“這就是我的事業,身體硬朗,還能干。”
他們只是眾多農戶中的縮影和代表,種煙歷程波瀾壯闊、初心從未動搖,因煙葉產業致富夢逐漸實現,煙葉成為了他們心中的事業、職業,這是希望,更是奔富的力量。
煙農在煙田採摘煙葉的場景。
俯瞰煙田 綜合發展“新事業”
在大山裡還有這樣一部分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煙農肩並肩、同甘苦、同勤勞,同致富。他們是竹山縣堵河源煙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
近日,在竹山縣擂鼓鎮金嶺村陳旭明的煙田裡,村民操榮珍和兩名同伴忙碌著,三人配合默契進行著煙葉採摘、運輸、分類、編杆,形成一條流水線作業。
操榮珍他們“上班”的這片煙田屬於煙葉產業綜合體,2000多畝土地,集約化種植煙葉、藥材、蔬菜、茶葉等多種農作物,帶動了擂鼓鎮煙墩梓、西河、三河等多個村近千余戶村民脫貧致富。
“反正現在在家干比以前出去好多了,早些年長期在外打工,經常幾個月不回家,收入也並不高,現在家門口煙田就業,一天100元,一年也有幾萬塊收入,家裡老人、小孩都能照顧”朱敏樂呵呵的說道。
以煙葉為主協調發展特色種植業,由“煙草部門提供技術,政府流轉土地,農戶家鄉就業並收取土地租金”的運營模式,這讓各方都嘗到了好甜頭。
“煙區綜合體建設與鄉村振興產業規劃高度融合,與示范村、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對接,助力煙農再增收、村民再就業,讓他們共同走向富裕。”湖北竹山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局長師利艷介紹。
煙區綜合體的建設短時間內整合當地300名至500名閑散勞動力,加入堵河源煙葉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近千戶村民參與,形成長期穩定雇工。著實解決煙農“請工難”和農民“就業難”問題,為他們找對了出路、找到了收入,體現出了煙葉產業在山區裡的實力,彰顯出了煙草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如今的竹山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2.69%,青山成就了煙葉產業,煙葉產業成就了山裡人,以“煙”為主種植業正成為山裡農民致富的金山銀山。打造“村庄美、產業興、農民富”的壯闊勝景將如期而至。(圖/文 桂小麗、祝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