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湖北:以人才之能服務先行區建設

2023年06月18日08:28 | 來源:長江雲客戶端
小字號

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關鍵支撐在人才。近年來,湖北集中開展“專業人才智匯基層”活動,統籌實施院士專家企業行、科技副總、科技特派員、博士服務團、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幫扶團等專項,下沉基層一線,持續以“人才之能”服務“國之大者”、“省之要事”。

在武漢精立電子光學實驗室,技術人員正對一款晶圓外觀檢測機進行調試。這款智能檢測裝備,能精准檢測到12寸晶圓上的微小裂紋、雜質等瑕疵,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它的面世,離不開一個人。

武漢精測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榮華:“我們對於新的一些檢測技術的研究以及在新的一些技術方向探索的時候,周瑜老師在我們這邊直接性的科研的產出和成果,投入度都是非常高。”

周瑜,是華中科技大學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的副研究員。在校期間,他就帶領團隊提出了多項面向開放場景的關鍵視覺算法,但一直找不到產業應用。在省委組織部和省經信廳的選派下,他成為精測電子的“科技副總”。

湖北省首批“科技副總”、華中科技大學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副研究員、博士周瑜:“公司有一線需求,對客戶的要求最為熟悉,而我們學校需要的是這樣的一個對接的環節,能夠把這些需求下放到學校各個實驗室,把各個實驗室的資源整合成一體,來服務於整個企業的發展。”

有了“科技副總”,科研與產業“以點帶面”不斷深度融合。在周瑜入職半年間,企業就和華中科技大學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合作項目從智能檢測裝備擴展到智能感知、大數據平台等多個光電探測領域。

武漢精測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榮華:“從檢測的技術到檢測的布線到最終的算法和軟件的應用等,都形成了相應的聯合開發和聯合實驗室的矩陣。”

人才、科研成果與生產需求相結合,不僅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更助推了產業發展。在“中國黃鱔之都”仙桃,苗種短缺,是整個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作為“院士專家企業行”的一員,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李忠帶著科研團隊,用2年時間,攻克了黃鱔規模化人工繁殖的技術難題。

“企業行”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博士李忠:“以前老百姓都用的野生苗,成活率極低,利用人工苗進行養殖,成活率可以達到90%以上,提高了40%左右,養殖戶相應的成本也就降低了。”

通過人工繁育技術,每年可以為仙桃市提供1億尾種苗,但市場需求量在6億尾左右,黃鱔種苗仍存在較大缺口。今年初,在李忠和仙桃市政府的牽線搭橋下,長江水產研究所聯合當地水產合作社,擴大黃鱔種苗繁育規模。

仙桃市洪淵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童國兵:“專家博士一下子增加了20多位,整個團隊差不多有50多個人,全年的苗種數量要爭取突破4億尾目標。”

4年來,省級已經累計選派6791名高層次人才,帶動全省多類人才下沉基層一線,解決基層實際難題,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譚思為 卞勇 鄭莉莉 張瓊 李曉雨  黃婕)

(責編:郭婷婷、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