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自然科普讀物日益多樣、廣受歡迎

傳遞生態知識 講好自然故事

2024年02月19日07: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高度重視科學普及,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科學文化素質。近年來,以自然科普為主題的出版物豐富多樣、廣受歡迎。本版約請記者走訪書店、作者、出版社等,一窺當前我國圖書出版行業自然科普讀物的現狀。

 

  書店——

  “生態百科類圖書的銷售量近幾年一直在增加”

  本報記者  張丹華

  “媽媽,動物百科的書在這裡,我找到了。”春節假期,陝西西安小學生庄子睿在媽媽李女士的陪同下來到曲江書城尋找自己喜歡的書籍。

  每逢節假日,位於曲江新區的曲江書城就格外熱鬧。走進書城,猶如打開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巨型時光廊橋將書城三層巧妙連接起來,讓讀者能自由穿行。在二樓通往三樓的電梯旁,各類科普圖書有序陳列在展台和書架上。

  “通道位置人流量較大,把科普類圖書布置在這裡,人們經過的時候,很容易看到展台上擺放的暢銷書。”曲江書城經營管理部文學部組長任鋼介紹,“一樓主要是文創產品,二樓是書店主體售書區,三樓主要是少兒圖書區。”

  暢銷書展台上,《生物奧秘》《自然百科》《神秘動物圖鑒》《自然筆記》等自然類科普圖書有20多種,約佔所有擺放書籍的40%。“圖書印刷很精美,配有動植物的圖片,非常有趣,文字也通俗易懂,十分受青少年歡迎。”任鋼說。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兒子對大自然越來越好奇。我們也比較關注人類健康以及地球健康相關主題,所以經常閱讀人類基因、微生物等方面的書籍,希望通過閱讀走近自然。”李女士說。

  暢銷書展台背后的書架上,擺放的是更為專業的科普類圖書,包括《大秦嶺蝶類志》《種業中國》等。“閱讀這類書籍的一般是成年人,他們通常會根據需要在實體書店了解書籍內容,再通過網上書店購買圖書。”任鋼說。

  嘉匯漢唐書城是西安當地一家老牌民營書店,經營各類圖書約26萬種,書店附近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出於增加曝光的考量,該書城把百科類圖書擺放在連接二層南北廳的通道位置。

  “生態百科類圖書的銷售量近幾年一直在增加。”嘉匯漢唐書城科技生活區區域經理董美瑩說,“科普類圖書銷量排行榜上,生態類的常佔不少席位。”

  董美瑩介紹,近幾年生態類圖書受歡迎有多方面原因,比如學校開設勞動課、自然課,學生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增多等。包括自媒體在內的各類媒體平台對生態科普的宣傳也日益加強。“像《海錯圖筆記·肆》《植物的戰斗》等,都得到了一些自媒體博主的推薦。”董美瑩說。

 

  作者——

  “做科普不是寫專著,語言應通俗易懂”

  本報記者  強郁文

  清晨的湖畔,湖北武漢一名觀鳥愛好者站在望遠鏡前,一邊觀察遠處的鳥,一邊和手上的書作對照。走近細看,這本名為《武漢鳥類圖鑒》的書隻有一個手掌寬,封面配有膠皮,可防水。該書主編、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介紹,這是為了便於讀者野外觀鳥時隨身攜帶、隨時取閱。

  據了解,2016年起,武漢市觀鳥協會的觀鳥愛好者持續開展鳥類動態監測,書中570幅照片全部在野外自然狀態下拍攝,展現了武漢地區419種野生鳥類的真實生活狀態和環境。

  “在武漢,哪種鳥最常見,哪種鳥較‘稀罕’,什麼時間、到什麼地點尋找目標鳥種,書中一目了然。”顏軍說,這既是科普書,也是工具書。全書結構為“一頁一鳥”,讀者可以按圖索驥,查詢鳥類外貌、名稱、生活習性等。

  生態科普出版物既可在本地發揮作用,又能服務游客。地質科普讀物《恩施大峽谷的故事》就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李江風等為湖北省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恩施大峽谷撰寫的,書中詳細介紹了恩施大峽谷地質遺跡和地質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情況,便於各地游客了解大峽谷的形成和演化過程。

  李江風介紹,為了編寫這本書,他和團隊精心搜集了上百張高清圖片和地形圖紙。“文字是必要的,但更要注重視覺體驗,圖文並茂,才能更好地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李江風說,“做科普不是寫專著,語言應通俗易懂,不宜過於深奧。”

  近年來,李江風已陸續主編10多本地質科普出版物,並受聘為自然資源部“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他的作品中既有適合大人閱讀的地質旅游指南,也有專為孩子編制的畫冊繪本,市場反響超出預期。

  “楝花,一頭親情,一頭愛情”“綬草,美女的披肩發”……翻開《身邊的草木》一書,除了四季常見植物的介紹,書中還融合了植物意象、文學詩詞及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與見聞故事。圖書作者、武漢大學植物標本館副館長杜巍長期從事植物分布調查與分類學研究,同時熱心於植物科普活動。

  “植物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植物多樣性與人類生存、文化傳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很多人對於這些生活中的‘朋友’卻了解不多。”杜巍認為,生態科普不僅要傳遞科學價值,還應體現出美學和人文價值,“僅是信息介紹,難免顯得‘干巴巴’。要以科學知識為‘骨’,保証內容准確﹔以人文生活為‘肉’,讓圖書更可讀,實現科學性與趣味性兼備。”

 

  出版社——

  “要持續耕耘,也需要一代代的編輯去傳承”

  本報記者  尹曉宇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圖書展覽室內,兩本書擺放得格外顯眼——《嘉卉: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山川紀行——臧穆野外日記》。前者曾獲得2019年度“中國好書”、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裝幀設計獎等榮譽﹔后者曾獲得2021年度“中國好書”、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圖書類特別獎等榮譽。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本書都屬於該出版社的“青鳥新知”系列。2006年至2016年,“青鳥新知”的前身“青鳥文叢”共推出39種圖書,主要聚焦生態文化領域,以關愛生命、綠色環保為主題。此后,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推出旨在使科學與人文交匯的科普文庫“青鳥新知”。

  這一次融合創新,還得從一場植物科學畫的展覽說起。

  2016年,廣東深圳仙湖植物園舉行“丹青芊卉——華南植物科學畫展”,展出了華南植物園幾位畫師的代表作。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的編輯周遠政第一次了解到中國的植物科學畫師有如此精美且豐富的畫作,頗受震撼。得知主辦方想把植物科學畫展作為國際植物學大會的正式展覽單元並准備結集出版后,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努力拿下了出版合同。2017年,《芳華修遠: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植物藝術畫展畫集》出版。

  中國科學院院士洪德元在該書序言中提出,與一般藝術繪畫不同的是,植物科學畫帶有明顯的科學目的——記錄植物物種或局部的形態特征。周遠政說:“植物科學畫的內核是科學,但兼具了藝術之美,它的每一片葉子、每一片花瓣、每一粒果實都有植物學的依據,這是與藝術創作的極大差異。”

  《芳華修遠: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植物藝術畫展畫集》被評選為2017年度“中國最美的書”,在業界獲得諸多贊譽,這些都讓出版社有了底氣,決定循著這條路試一試。后來,《嘉卉: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出版。這本首部以中國植物科學畫為主題的人文科普圖書選用680余幅植物科學畫精品,涉及860余種代表性植物,系統梳理了中國植物科學畫的百年歷史,並由編輯團隊對畫作做了點評,方便大眾閱讀。

  進入自然科學畫領域,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又順藤摸瓜找到了另一個選題——臧穆的野外考察日記。臧穆是國際著名的真菌學家。2021年,《山川紀行——臧穆野外日記》出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文採在序言中寫道:“我個人認為,《山川紀行》可稱當代植物學界乃至生物學界圖文版的《徐霞客游記》。”

  周遠政坦言,自然生態科普原創雖然相對小眾,卻是個寶庫,需要培養既有專業知識又適合大眾傳播寫作的作者,“要持續耕耘,也需要一代代的編輯去傳承”。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9日 14 版)

(責編:王郭驥、張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