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履職這一年)

2024年03月08日07: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黃茂興代表——

  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

  本報記者  王崟欣  人民網記者  李楠楠

  “科技創新讓傳統產業變得‘不傳統’,這正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在福建漳州古雷石化產業園區調研后,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茂興代表對智能化物流設備和創新工藝運用印象深刻,他在帶到全國兩會的建議中這樣寫道。

  過去一年,黃茂興代表走企業、進車間,深入調研。在泉州、莆田等以紡織、鞋服產業為傳統優勢的地區,他看到,企業紛紛開展數字化轉型,下大氣力更新設備、提升技術、大量引入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設備。黃茂興代表結合自身學術專長與履職工作,積極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研究成果,參與發布《福建民營企業100強研究報告》、產業研究報告、企業發展報告等,其中許多都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關。

  調研中,也有不少企業反映:想創新,但缺乏人才等相關創新資源。“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准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黃茂興代表建議,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

  

  張進代表——

  堅持自主創新和產業化發展

  本報記者  楊  昊

  工業機器人實現在國產新能源汽車焊裝線應用的重大突破,重載戶外牽引車助力光伏龍頭企業智能物流發展……2023年,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進代表帶領企業,不斷拓展著機器人的應用邊界。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張進代表說,新鬆公司作為一家高科技企業,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和產業化發展。

  一年來,張進代表立足崗位履職盡責,將機器人與以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結構仿生為代表的新技術交叉融合,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新鬆公司成為工業物流等行業用無軌導航重載移動機器人、半導體行業用潔淨(真空)型工業機器人、移動操作機器人等3條機器人產業鏈的“鏈主”。

  2023年7月,第八屆中國沈陽國際機器人大會舉辦,張進代表邀請130余家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負責人及多位行業專家來到沈陽新鬆智慧產業園,圍繞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應用等話題深入探討。

  “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張進代表說,行業龍頭企業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整合優質資源,在跨界融合、產學研用上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

  

  周荃委員——

  推動建筑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本報記者  林子夜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建筑產業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近年來,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周荃委員致力於推動建筑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去年全國兩會,周荃委員提交了關於推進全社會協同降低建筑碳排放的提案。回到廣東后,她在調研中發現,“建設工程領域從業者對綠色金融產品缺乏了解,金融機構發放綠色貸款后也難以進行有效的貸后管理。促進綠色金融對綠色建筑的有效支持,必須打通信息梗阻。”對此,她進一步提出意見建議。

  去年11月,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多部門印發關於加快推動綠色建筑產業與綠色金融協同發展的通知。“如今,綠色金融服務可以接入廣東省綠色建筑信息平台,信息渠道通暢了,合作才能更順利。”周荃委員說。

  參加圍繞“推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協商議政的全國政協遠程協商會,開展以“用好用活地方資源優勢,助推綠美廣東建設”為主題的專題調研,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筑科技聯盟成立……周荃委員用“眼界大開”來形容過去一年的履職經歷:“參與交流的行業更多了,走訪調研的地方也不斷拓展。我要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拓展調研的廣度和深度,用心寫好委員‘履職為民’答卷。”

  

  信思金委員——

  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

  本報記者  強郁文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信思金委員說,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高校既要用好新型生產工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賦能新興產業發展,也要打造新型人才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

  信思金委員在調研中了解到,山東省一家能源集團通過轉化應用武漢理工大學內河航運領域新技術,有望實現智能化綠色船舶的批量建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科研人員錘煉了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學生們則借助產教融合開展生產實習。

  近年來,武漢理工大學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有助於培育和儲備一批卓越人才,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也能反哺並促進相關產業發展。”信思金委員表示。

  今年全國兩會,他帶來了關於加快推動高校科技創新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提案,“我們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貫通、融合發展,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打造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隊伍。”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08日 13 版)

(責編:周倩文、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