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青海省達日縣檢察院大力推進訴前治理,優化司法服務

讓矛盾糾紛在檢察環節高質量化解(基層治理新實踐)

本報記者 賈豐豐
2024年04月12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近年來,青海省達日縣檢察院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將訴前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意識融入辦案日常,大力推進訴前治理,探索出“檢調對接”“跨域協作”“司法救助”多元治理方法,讓矛盾糾紛在檢察環節高質量化解。

  

  手捧潔白的哈達,帶上鮮紅的錦旗,見到承辦案件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劉靜,滿掌鄉牧民才讓扎西連連道謝。

  去年12月,達日縣檢察院受理了一起盜竊共同犯罪案件。經審查,兩名犯罪嫌疑人犯罪情節輕微、自願認罪認罰,且願意賠償才讓扎西損失。達日縣檢察院積極適用檢調對接,向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所在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制發調處函,促成雙方和解。

  近年來,達日縣檢察院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將法律手段的“剛”與人民調解的“柔”結合起來,將訴前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意識融入辦案日常,大力推進訴前治理,探索出“檢調對接”“跨域協作”“司法救助”多元治理方法,讓矛盾糾紛在檢察環節高質量化解。

  深化檢調對接

  解開案件的疙瘩,更得解開當事人心裡的疙瘩

  兩年前的一個深冬,寒風掠過山崗,滿掌鄉查干村村民多某卻很上火。原來,鄰居尕某家的牛又跑到自家的草場上吃草,盡管說了很多次,尕某依然不管不顧。

  “這個時節草場枯黃,家家的牛都靠飼草喂養,吃點干草事小,要是啃食了草根,可就要影響明年一年的產草量。”憋著一肚子氣,多某找到尕某的丈夫洛某理論,兩人發生了口角。多某與尕某、洛某拳腳相向,普通糾紛升級為刑事案件。很快,案子到了達日縣檢察院。

  全面閱卷、聽取意見、實地走訪,達日縣檢察院副檢察長曲尼卓瑪發現尕某與多某爭搶草場的糾紛在當地並不少見。地處牧區,群眾大都以養牛為生,但各家草場受地形影響,很難有精確的邊界劃分,因此糾紛時有發生。

  解開案件的疙瘩,更得解開當事人心裡的疙瘩。“如果僅就案辦案,雖然也能結案,但無法化解兩家人的積怨,必須得朝著徹底化解矛盾的方向做工作。”帶著誠意,曲尼卓瑪開始苦口婆心地做工作:“遠親不如近鄰,牛偶爾誤入對方草場事小,但為此導致刑事犯罪的嚴重后果,不值得呀。”“現在傷害已成既定事實,你應該積極賠償,才有可能取得對方諒解。”

  另一頭,曲尼卓瑪帶著當地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員,趕往多某家釋法說理,兩個多月的奔波最終促成雙方和解。“我們還邀請了人大代表、聽証員、人民監督員等,在檢察院召開聽証會,大家一致同意檢察機關擬對尕某不起訴的決定。”來不及停歇,曲尼卓瑪又趁熱打鐵,聯合滿掌鄉人民調解員實地走訪,梳理草場糾紛緣由,在鄉政府的支持下明確草場界線。雙方最終握手言和。

  “對符合法定條件且雙方當事人有和解意願的案件,我們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作用,向所屬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制發《移送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處函》,將案件中的矛盾點納入訴前調解重點,通過‘釋法說理+人民調解+公開聽証’這種檢調對接的方式,努力推動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達日縣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尕藏多杰介紹。

  參與跨域協作

  隻有理清問題根源,才能長遠解決矛盾

  每年夏天,伴隨著豐富降水,茫茫草山褪去枯黃,重新披上綠裝——中草藥採挖季到了。地處青海和四川交界處的達日縣,是當地重要的中藥材、藏藥材等商品的集散地和交通樞紐。但隨之而來的,也會有盜採糾紛。

  2022年8月,桑日麻鄉村民才讓放牧時發現,有4名陌生人手拿鐵鏟、挎著包,出現在村裡的后山上。根據經驗判斷,他們很有可能是來偷挖草藥的。“無序採挖會對附近的草場生態造成破壞。”才讓見狀,立即選擇報警。

  接警后,當地派出所民警和案發地網格員前往現場處置。原來,4名陌生人來自四川省石渠縣,來此採挖中草藥。面對詢問,他們拒不配合,甚至毆打網格員。為進一步了解情況,民警將4人帶至派出所接受調查。

  經審查,犯罪嫌疑人達某構成妨害公務罪。達某到案后自願認罪認罰,其主觀惡性較小,犯罪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后果,達日縣檢察院依法決定對達某不起訴。

  案結並不代表“事了”,隻有理清問題根源,才能長遠解決矛盾。根據達日縣地處兩省交界的實際,依托省域交界地區矛盾糾紛聯調機制,達日縣檢察院與相鄰縣檢察院積極對接,同時發動社區干部、網格員等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耐心勸導當事人,讓事更清、理更明、法更透,引導雙方握手言和。

  “通過司法機關主動對接、共商對策,兩地干部提前介入、靠前服務,最終將矛盾糾紛穩控在基層一線。”尕藏多杰介紹,“跨域協作+網格管理”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方式,為解決跨區域多發性的矛盾糾紛提供了新思路。

  創新司法救助

  將工作從“等著來”轉為“送上門”

  2020年6月,更某因盜竊某村村民要某家中財物被判處有期徒刑。刑滿釋放后,更某未按約定賠付被害人遭受的4.2萬元財產損失。要某患病,需要長期治療﹔更某獨自撫養著4個孩子,雖有賠償意願但無賠償能力。僵持之下,矛盾進一步激化。

  看到達日縣檢察院微信公眾號上介紹的司法救助措施,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要某提交了申請。“我們先后前往要某居住地調查核實,到雙方當事人家中走訪調查,發現要某確實存在實際困難。”尕藏多杰和同事們第一時間處理,沒過多久,3萬元救助資金就打到要某的銀行卡上。

  關注“達日檢察”微信公眾號,點開“服務”一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便民服務一一在列。“針對有需要的群眾,隻需要按要求提交申請,審核后就可以辦理司法救助。我們還特別設置了藏漢雙語版,以及語音留言等功能,把司法救助的溫暖及時送到群眾身邊。”尕藏多杰說。

  結合當地牧民群眾對司法救助知曉率不高、符合條件的主動申請司法救助率低等實際情況,達日縣檢察院積極創新司法救助模式,設立了青海省首個藏漢雙語司法救助線索受理平台,降低了群眾的訴訟成本。同時拓寬司法救助宣傳渠道,著力把司法救助工作從“等著來”轉為“送上門”。

  “我們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努力做到監督與息訴並重,多想一層、多跨一步,緊緊依靠群眾探索創新,讓更多糾紛止於未訴。”尕藏多杰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2日 11 版)

(責編:王郭驥、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