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經緯天下”思政大課講述一根細紗的無限可能

人民網記者 周倩文
2024年05月24日08:28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湖北工程學院學生同上一堂“經緯天下”思政大課。受訪者供圖

湖北工程學院學生同上一堂“經緯天下”思政大課。受訪者供圖

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近年來,湖北各高校和教育系統深入推進思政課形式與內容創新,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徐衛林,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院長陶輝,武漢紡織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夏治剛三位主講人輪番登台同上一堂“經緯天下”思政大課,用一個個細致入微的故事,向廣大師生和網友講述一代代中國人傳承與創新紡織技藝的艱辛歷程,激勵大家接續奮發,走好新的長征路。

“‘絲綢之路’代表著中國古代紡織業的輝煌成就,也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探索之路。”思政課上,從中國人的紡織歷史到古代絲綢之路,從新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到新時代紡織技術的加速突破,徐衛林深入淺出的講述,讓我國的紡織歷史、現代產業發展、新興技術研究活靈活現呈現在大家腦海中。

徐衛林長期從事先進紡紗技術與紡織品領域的研究,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重要獎項。在武漢紡織大學,和徐衛林一樣,一代代科研人員潛心研究,致力於我國紡織材料和技術突破,為國家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王棟毅然放棄外國豐厚待遇,選擇回到學校,帶領一支平均年齡僅30歲出頭的科研團隊,用17年時間攻克材料領域“卡脖子”關鍵技術,啃下了一塊“硬骨頭”,跑出了紡織科技創新的“加速度”。

2020年12月3日,嫦娥五號著陸器外側的一個裝置自動彈開,驚艷地向世人展示出了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

“這塊‘月面國旗’,正是由武漢紡織大學的科研人員歷時8年,經過無數次試驗和材料攻關后研制而來,使得在環境極端不穩定的太空中,依舊能夠保持五星紅旗的鮮艷色彩。”徐衛林說,這面國旗彰顯著中國紡織的力量,離不開科研工作者的艱苦創新,也凝結著一代代紡織人的智慧。

這堂思政課上,陶輝從“服裝與文化”著手,深入講述了傳承和創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意義和當代價值﹔夏治剛則從科技創新的角度,從自身經歷出發,分享了國產智能紡紗成套裝備研制的艱辛歷程。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提升“大思政課”教學質量是發揮鑄魂育人功能的關鍵所在。同上一堂“經緯天下”思政大課在人民網+客戶端一經播出,立即引起湖北省內高校、中小學師生強烈反響。

湖北工程學院各院學生代表齊聚一堂同上“經緯天下”思政大課,熱議“扎根中國、胸懷天下、不畏艱難、艱苦奮斗”的創新精神。該校建筑學院陳欣怡同學說:“我們大學生更應該穩扎穩打地學習專業知識,踴躍參與社會實踐,做有家國情懷,有探索精神,有創新能力的新青年。”

“作為一名思政教師,這堂課對於我之后的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素材,深受啟發。”武漢工程科技學院馬院教師蘇莎表示,未來將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爭取為黨和國家培育出更多具有家國情懷、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

華容小學六(2)班陳思雅同學說:“作為一名小學生,在今后的學習與實踐中會要求自己打好基礎,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把自己的青春與熱血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去。”

據悉,為助力湖北“大思政課”改革創新,人民網今年還將聯合省內多所高校,推出同上一堂“大思政課”系列產品,共同構建有深度、有溫度、有廣度的“大思政課”教學與傳播體系。

(責編:王郭驥、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