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人萬桃元——
胸有成圖 建房造屋(工匠絕活)

![]() |
【絕活看點】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分為伐木、下料、上滾馬、清方、畫墨、開田、鑿眼、立屋、制梁、上梁等數十個環節,代表性傳承人萬桃元將這些制造環節歸納成技藝歌訣,助力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
不打地基,卻穩如泰山﹔飛檐翹角,如飛鳥展翅,格外靈動……走進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獨具特色的土家族吊腳樓便會吸引人們的目光。隨著時代的發展,磚瓦房逐漸取代純木制的吊腳樓,傳統土家族吊腳樓的營造技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家住恩施咸豐縣曲江鎮灣田村的萬桃元(見圖),便是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建造土家族吊腳樓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木匠不用圖紙,修造之前在腦海中形成圖樣。”萬桃元說,“胸有成圖”是需要日積月累的磨練才能熟練掌握的絕活。
純木制吊腳樓,全部採用榫卯結構,在一根根木料部件銜接成房屋結構的過程中,不能使用任何鐵釘,因而榫卯的位置必須精准把握。一般吊腳樓依山就勢而建,造型、大小沒有一定之規,並不能靠記熟一張圖紙就能完成。建造吊腳樓的“秘密武器”,便是各人自制的“高杆”。
“木匠木材木建筑,高杆展樣無紙圖。榫卯結構胸懷數,上下左右自然熟。”萬桃元念道。為了便於傳承技藝,萬桃元將自己的經驗編成了一系列朗朗上口的歌訣。這首歌訣中所說的“高杆”,便是建造吊腳樓時所用的標尺。從外形上看,它只是由幾根竹條折疊而成,上面用筆畫了一些不同的記號。而在內行眼裡,這些記號意味著建造標准,標明豎起立柱、立柱打孔、與橫向木方銜接等位置信息……與“高杆”配套的是“斗杆”,主要標識橫向木材的大小、形制、位置、榫卯方式。
在萬桃元家中,可以看到不少吊腳樓模型。幾根立柱、幾根木方,榫卯結合,便豎起了一間房的主體結構。“建造一個完整的吊腳樓,需要的部件有幾百種,十分復雜,但歸納起來,就是‘柱’和‘方’兩大類,萬變不離其宗。如果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麼對於工匠來說,會建堂屋就能建廂房,能建一層樓就能建兩層樓。”萬桃元說。
話雖如此,但想全部了解吊腳樓的結構、細節,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絕非一日之功。如果說吊腳樓營造技藝是一本“無字之書”,必須經歷先將它“讀厚”,最終將它“讀薄”的過程。
吊腳樓營造流程分為伐木、下料、上滾馬、清方、畫墨、開田、鑿眼、立屋、制梁、上梁等數十個環節,萬桃元將復雜的技巧總結為生動的歌訣。比如“將軍柱”是吊腳樓最重要的承重部件之一,他寫道:“土家建筑一柱驚,正房吊樓來合成,技藝重點將軍柱,接拿多枋不能無”﹔“上梁”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他寫道:“兩頭放在中柱頂,梁口木渣壓中心。”
在萬桃元看來,最能展現土家族吊腳樓造型之美的是飛檐,其支撐部位是“挑”這個部件,它形如曲棍球杆,分為“翅角挑”“板凳挑”等多個類型。萬桃元把挑的形象描述為“懸空受力顯美氣,藝術才華任君觀”,其中“翅角挑”是從飛鳥的翅膀、尾巴造型中獲得靈感,現已成為土家族吊腳樓屋檐的經典造型。
要將這些“胸有成圖”的絕活傳承下去,難度不小。近年來,年近古稀的萬桃元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收徒講學、技藝整理上。他還根據自己建造過的吊腳樓,制作了一系列模型。“每個部件都是按比例縮小的,有了這些模型,吊腳樓營造技藝就更容易被傳承下去。”萬桃元充滿信心。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0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