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一流學科 育拔尖人才(深聚焦)

本報記者 吳 丹

2024年10月20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數據來源:教育部

  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學生進行技術實驗。
  新華社記者 王 鬆攝

  訪談嘉賓: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  高東鋒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  沈  冰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李永智

  南方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講席教授  沈  紅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如何圍繞科技發展規律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動態調整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機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是我國建設教育強國面臨的重要時代課題。本期教育周刊特邀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在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

  ——編  者  

  

  立足頂層設計

  優化學科布局

  記者:如何加快建立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

  高東鋒:新時代以來,高等教育戰線積極服務國家戰略需要,體系化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在教育教學的組織模式、培養機制、內容方法、理論實踐等方面持續深化改革。聚焦戰略性新興領域和急需領域,布局建設了12個未來技術學院、50個現代產業學院、33個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18個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等特色學院,分批布局45個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有針對性、有組織地開展人才培養,取得積極進展,牽引帶動高等教育的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改革。

  沈冰:“嫦娥”奔月,“天問”落火,“天宮”覽勝……我國航天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太空探索范圍更深更廣。服務於國家航天強國目標和“雙碳”目標,以“深地—深空—深海—地球系統”地球科學發展戰略規劃為指導,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提出建設“地球與行星科學”學科群。學院將3個一級學科和8個二級學科整合為4個交叉學科方向,並制定了相應的模塊化教學體系,為培養具有跨學科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持續推動學科間的深度融合。

  記者:高校專業優化調整需兼顧多重邏輯,如何平衡政府、市場、高校三者關系,如何看待專業的“冷”與“熱”?

  李永智:高校專業優化調整需平衡好政府與高校的職責、市場和國家戰略的需要。政府負責學科專業布局的宏觀管理,統籌建立高校學科專業設置的分級分類制度,合理控制特設專業、國家控制布點專業的布點數量和招生人數,進一步縮短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周期,激發不同類型、層次高等教育辦學機構的差異化發展動力,實現學科專業調整動態平衡。高校是學科專業實施的主體,要立足原有優勢學科專業的師資力量和軟硬件條件,以優勢的學科專業發展集群帶動寬口徑的人才培養,增強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

  沈紅:職業是豐富多彩且變化的,專業層面的“冷”與“熱”是相對的。學科專業調整工作涉及院系建制變化,影響教師個體發展,可在人事政策上給予積極協調方案,運用與財政撥款挂鉤的學科專業評估方案和相應指標匹配政策予以監督和調整。

  跨越專業壁壘

  創新組織模式

  記者:學科建設既包含學科知識結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也涉及政策模式和管理體系構建。如何辦出名副其實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避免“新瓶裝舊酒”“千校一面”?

  李永智:在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加強培養方案的設計。專業課程宜精不宜多,要系統化不要碎片化,加強實驗實踐環節,強化新知識的動態貫入。

  此外,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相融相生。一要夯實基礎研究,注重新興學科自身基礎理論研究,加強基礎學科對新興學科的支撐力度﹔二要以重大科技問題為牽引,大力強化新興學科與相關學科的深度融合,以多學科交叉支撐新興學科建設﹔三要給予高校在新興學科建設方面更多自主權,使其能夠基於自身特點和優勢更好地建設和發展新興學科,避免新興學科建設同質化、“千校一面”。

  沈冰:辦好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創新組織模式,靈活調整學科間的融合與交叉方式。比如,去年起,北大新增了一個本科專業——行星科學,涉及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學科。我們召集不同學科、不同學部的老師集思廣益,從培養方案到教學大綱都精心設計,避免“新瓶裝舊酒”“簡單做拼盤”。

  沈紅:在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方面,南方科技大學以學科門類建院、以一級學科建系,擴大院系學科口徑,使有相近學科知識背景但不同學科發展追求的教師在同一個學術組織中工作,並盡可能在工作空間上提供便利。這種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學院組織,有利於有組織科研的進行和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

  注重學段銜接

  構建自主體系

  記者:拔尖人才需要怎樣的自主培養體系?如何構建這一自主培養體系?

  沈紅:首先要思考什麼是拔尖人才,肯定不是單純看GPA(平均學分績點)。拔尖應是品德出眾、思維出眾、能力出眾,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出眾,並具備終身學習能力。鑒於此,高校培養學生,首先需要培養其思維能力,如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等,不僅關注其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對拔尖人才成長也非常重要。此外,需進一步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激勵教師將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培養學生上。

  高東鋒:教育部依托高水平大學累計建設288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強化有組織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在計算機科學、數學、基礎醫學、經濟學等9個領域實施“101計劃”,建設核心課程、教材、師資團隊和實踐項目。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實施高校建設了一批榮譽學院、書院等“育人試驗區”,逐漸形成了“選拔設通道、培養留空間、評價長周期、協同聚合力”的有效模式。

  記者:不同學段在培養拔尖人才上如何銜接?

  李永智:拔尖人才培養是一個長周期的復雜過程。幼小階段是啟蒙期,要加強科學態度、科學思維、實踐探究等能力的啟迪培育。中學階段是關鍵期,要注重發掘和培養興趣,加強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科學探究能力、技術與工程能力培養。大學階段是成型期,要加強跨學科、交叉學科學習,培養科研和技術創新能力。

  沈冰:針對當前中學、大學地球學科教育“一體化”尚不夠的現狀,今年8月,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承辦了第十七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希望聯合兄弟院校與各地中學進行互動,加強科普方面的交流合作。活動中,我們杜絕知識灌輸和刷題,希望以大自然的奇妙現象來吸引中學生,主動引導其從基本科學原理出發,對復雜自然現象進行分析,並逐漸形成地球系統觀,為我國培養未來地球學科拔尖人才提供思路。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0日 05 版)

(責編:周雯、張沛)

圖說湖北

  • “荊楚糧油”公用品牌展示。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 尋味荊楚美食展。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 江漢大米展示區前,企業正在現場直播。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