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絲弦代表性傳承人余家冰:
弦音裊裊 古韻新聲(傳承)

夏至,陽光穿過窗櫺,洒滿了湖北省老河口市老年大學的絲弦教室。講台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老河口絲弦代表性傳承人余家冰手撫琴弦。
輕攏慢捻間,一曲《高山流水》如清泉般淌出,時而急促,時而緩慢,穿過炎炎夏日,帶來一絲清涼。
“絲弦如人,每次演奏,均可展現不同的情感,值得一輩子思考和探索。”余家冰今年81歲,9歲開始學習老河口絲弦,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這項民間音樂。
上世紀50年代,每逢傍晚,余家冰家幾十米外的巷子裡,總會傳來絲弦悠揚的琴聲,她日日倚門靜聽。閑暇之余,年幼的余家冰拿起笛子,學著絲弦的曲調,獨自吹奏起來。
“你從哪裡學的?”彈琴的老人發現后,細細詢問,發現這個小姑娘頗有音樂天賦,決定收她為徒。
老河口絲弦源自河南,有400多年歷史,與當地文化融合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與北方曲調的鏗鏘有力不同,老河口絲弦典雅清秀,婉轉悠揚。”余家冰說。
因為熱愛,即使是寒冬臘月,手指凍得紅腫僵硬,余家冰仍堅持每日練習彈奏老河口絲弦。“手指按在琴弦上,鑽心地疼,奶奶心疼得直掉淚,多次勸阻我,可只要聽到這琴弦聲,我就忘了疼痛。”余家冰笑著說,就這樣,她掌握了大多數老河口絲弦的演奏曲目。
由於老河口絲弦的古曲用的是工尺譜,師父在教余家冰時,也是口傳心授,這給老河口絲弦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曲隨人走,如果沒有新的徒弟來傳承,這項技藝可能就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擔心老河口絲弦后繼無人,余家冰決定將工尺譜逐步轉譯成現代簡譜。
轉譯曲子,猶如翻譯語言,要想精准,需細細琢磨。“我們要逐句對著腳踏風琴校音,晚上睡覺都想著怎麼記譜。”余家冰說,轉譯第一首曲子,她就花了3個多月。漸漸地,余家冰將老河口絲弦的工尺譜轉譯成了3本簡譜,收錄了100多個曲目。
除了內容的創新發展,余家冰對老河口絲弦的演奏古箏也做了改進。
“我學的時候古箏隻有15弦,后來我加了3根弦,成18弦箏,擴展了音域,使老河口絲弦表現力更強。”余家冰認為,當時這樣的創新,讓古老的藝術更好地適應了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也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彈奏了老河口絲弦70多年,余家冰對它的熱愛仍如少年之時。每周三下午,她都會准時出現在老年大學的教室裡﹔每周五下午,她都會去小學給孩子們上老河口絲弦傳承課。
“我不僅會教他們演奏,也會給他們講絲弦經典曲目背后的故事,傳承好老河口絲弦的文化內涵。”余家冰清楚地記得,有個孩子跟她說,聽著絲弦就像看到了古詩裡的山水,“這讓我倍感欣慰,這說明傳統文化正在年輕人心中扎根。”
《 人民日報 》( 2025年06月29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